眾籌並非個個啱玩

| 鍾案平 | 06-09-2016 15:47 |
眾籌並非個個啱玩

【e-zone 專訊】群眾募資/眾籌(crowdfunding)平台 Kickstarter 登陸香港不久,個體戶以至公司都躍躍欲試,欲藉此開拓財源。不過,凡事無絕對。生產智能手提行李箱的初創企業 Raden,創辦人 Josh Udashki 用親身經歷證明,對想推出硬件產品的個人或公司,Kickstarter 或 Indiegogo 之類眾籌平台並非好選擇,尤其空有設計概念,但其實無生產能力的項目。

他解釋,不想產品太重「工程味」。現在時在眾籌吸引 backer(支持者)付錢的玩法是:製作「讓全球 xx 億人震驚了」的產品功能介紹短片,以博取他們歡心,而非集中精力設計能令用戶長遠喜愛的產品。

不切實際的期望

主力以眩目短片吸引的後遺症是,backer 以至外界會對產品功能抱不實際的期望。這種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最終「走數」的知名眾籌項目比比皆是,如 Zano 無人航拍機在 Kickstarter  籌得 350 萬美元之後遲遲未出貨,生產商 Torquing Group 更倒閉收場,逾 12,000 名 backer 的投資(捐款)自然「灰飛煙滅」。

Josh Udashkin 稱不希望因取悅 backer 而過度設計其產品(如:追加太多新功能),結果他無使用眾籌平台,但集資因而變得困難。有趣的是,風險投資者仍希望初創企業(特別是硬件生產商)經眾籌「洗禮」,原因是產品是否受歡迎能從參加 Kickstarter 體現出來。欠缺眾籌加持下,Raden 惟有需盡量做好產品原型( prototype)及 Josh Udashkin 改善自己的銷售技巧以吸引投資者。幸而,該公司已取得 350 萬美元資金,毋須搞預購亦夠錢直接生產。

並非所有 startup 同業敢另覓蹊徑。能變身電動車的行李箱生產商 Modobag,去年未能在 Kickstarter 籌到足夠資金,迅即轉往 Indiegogo 繼續籌錢,目前已在新場取得 30 萬美元。

共有近 1,400 backer 支持的 Miniature grip V3 已籌得超過 91,518 英鎊,比原定目標 5,000 英鎊多近廿倍。有 video 看貨辦是有點分別。

未必適合 startup

那麼眾籌真的適合初創公司甚至個人集資?Innopage 創辦人李勁華表示,Kickstarter 愈來愈難成為初創公司的集資工具 ,甚至根本不適合 startup,作為創意產品實驗或公司的「試水溫」工具反而較佳。

規模細的公司很多時欠缺經驗同技術完成創新或技術含量高的項目;外界常以 Pebble 智能手錶成功在 Kickstarter 成功籌得 1,030 萬美元,證明眾籌很適合 startup ,但問題是 Pebble Technology 根本不是startup ,因該公司推出 Pebble 的三年前已生產手錶。

事實上,Kickstarter 對硬件項目有兩個條件:第一,已完成原型兼可運作(working prototype),且明文規定展示的影片及相片不許用 photorealistic rendering 誤導 backer 有真實產品;第二是款項到手即可開始生產。若未能達到以上要求,Kickstarter 會把項目下架,如去年的 Laser Razor 雷射鬍刨。他強調,很多時眾籌項目的意念雖可行,但根本無能力生產,籌到錢卻無法出貨。

Source:e-zone、Business Insider

Page 1 of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