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環保署(EPA)正啟動名為「機構效能優化」的行政重組,擬終止運作逾33年的「能源之星」(Energy Star)認證計劃。這項被譽為「史上最成功自願性能效計劃」的退場,猶如在產業界投下一枚震撼彈,在國會山莊與企業董事會間掀起連鎖效應。
誕生於1992年老布殊政府時期的「能源之星」,最初僅針對電腦與顯示器制定能效標準,其後逐步擴展至50多類家電產品與建築物。藍底白星的橢圓標貼,不僅成為消費者選購節能產品的指引,更累計創造逾5000億美元能源節約(2024年EPA報告數據)。這套年均行政成本僅3200萬美元的計劃,卻能槓桿出400億美元節能效益,成本效益比達1:125的驚人成效,如今卻面臨政治現實的殘酷考驗。
根據內部文件,EPA不僅將裁撤氣候保護與能源效率部門,更計劃將逾百名專業人員調任至水質管理或有害物質管制等不相關單位。這種讓氣候專家去管污水的荒謬安排,不僅引發EPA工會強烈抗議,更被批評為「完全漠視《聯邦雇員權利法案》」。
白宮發言人對此強調「資源整合可提升行政效能」,並援引美國政府問責署(GAO)2019年報告指該計畫存在認證流程漏洞。然而此說法遭到「能效經濟委員會」(ACEEE)執行董事Steve Nadel反駁:「過去五年EPA已導入區塊鏈追蹤系統,仿冒率降至0.2%以下。」由惠而浦、開利等組成的「家電創新聯盟」更發布聯合聲明,警告此舉將導致「市場信任體系崩解」,強調現行90%消費者認同標章的公信力,正是節能產品溢價銷售的關鍵基礎。
這場風暴背後,隱約可見能源產業的政治棋局。儘管EPA否認與傳統油氣業遊說有關,但公開資料顯示,主要捐助共和黨的「美國能源聯盟」去年曾發布報告,質疑能源之星「扭曲市場機制」。EPA在宣布重組的同時,悄然將「能源之星」數據庫管理權限移交能源部。此舉引發法律界關注,因為該計畫法源依據《清潔空氣法》修正案明確規定屬環保署權責。環境法律師協會已準備提起行政訴訟,主張「未經國會聽證的職權轉移涉嫌違法」。眾議院能源委員會主席Frank Pallone則揚言召開緊急聽證會,強調「不能讓33年的環保遺產淪為政治祭品」。
能源之星的興衰,恰似美國環保進程的縮影。從克林頓時代的快速擴張、小布殊任內的商業化轉型,到奧巴馬時期整合進《氣候行動計畫》,這枚藍色標章見證了美國政府與市場協作的無數可能。當EPA大樓前的星條旗在暮色中降下,那個曾經點亮無數家庭節能選擇的小藍星,是否真會就此隱沒於政治夜幕?
(作者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題為編輯擬定。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