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投訴,電腦已上 Intel Core i7、Core i5 四核心處理器,但鍵開機仍然相當慢,開個 PhotoShop 可能要等成半分鐘,其實這多數的原因是使用了傳統的磁性硬碟,速度追不上其他電腦硬件,這時候如升級至 SSD (Solid State Disk),就將有極大的改善。
自己部電腦可升級至 SSD?
這是大部份朋友的第一個問題,如閣下使用 Desktop 電腦的話,除非超過十年的舊款型號,否則只要有 SATA 介面的話,基本上百分百可升級至 SSD。筆電用家的話,則要看個別型號及機身設計,部份筆電預設使用體化機身,如要強硬更換 SSD 的話,可能自行打開外殼,更可能因此失去原廠保養,各位最好先上網或向廠商查詢。
連接介面
現時,市場上各主流 SSD 產品,以介面劃分的話,主要分為 SATA3、M.2 及 PCI-E 三種,PCI-E SSD 多只用於發燒級 DIY 電腦平台,故今次集中介紹 SATA3、M.2 兩種。SATA3 相信不用多介紹,基本上大部份 Desktop PC 平台都使用,而 M.2 則是新一代介面,它原生以 PCI-E 總線或 SATA 總線連接主機板,前者介面頻寬可達 1GB/s 以上,以滿足更高效能的 SSD。M.2 介面多用於筆電平台及中高階 DIY 主機板,同時也多種尺寸規格像 2280、2260、2242 等,各位在選擇時要多留意。部份 SSD 品廠設有專門網站,提供不同型號筆電的 SSD 升級建議。
控制器晶片
SSD 的效能高低,主要受到控制器晶片及 NAND Flash (快閃記憶體顆粒) 主宰,現時主流 SSD 多由 Marvell、Phison、SandForce、SAMSUNG 及 Silicon Motion 五大廠商出品,當中 Phison 及 Silicon Motion 多用於入門級型號上,而穩定性則以 Marvell 較佳,SAMSUNG 則以效能佔優,但只用於自家品牌的 SSD 產品內,而 SandForce 則已逐步退出市場。
快閃顆粒
主場上的 SSD 所使用的快閃顆粒多分為 MLC (Multi-Level Cell) 及 TLC (Triple-Level Cell) 兩種。當中 MLC NAND Flash 內每個 Cell 可以儲存 2-bit 資料,而 TLC 每個 Cell 可儲存資料步增加至 3-bit,即儲存容量較 MLC 有 50% 提升。TLC NAND Flash 雖然可大幅降低儲存成本,但它的壽命較短、寫入速度較低。從技術來說,要對 NAND Flash 內每個 Cell 進行寫入及編程 (Program) 動作,實際上是對 Cell 上的 Control Gate 應用不同電壓,讓其電子構造有所改變。SLC NAND Flash 內每個 Cell 只需儲存 2-bit 即兩組 0 / 1,故電壓級數需有四級;TLC NAND Flash 需儲存 3-bit資料,即三組 0 / 1,故電壓級數需倍增至八級。因此, TLC Cell 結構相對 SLC /MLC Cell 來得複雜,每個電壓級數的相距較低,而轉換密度也較高,這令在長期使用後,出錯的機會大增。不過,近 TLC 技術不斷改良,以上問題已逐步得以改善決,但如預算許可的話,建議選擇 MLC SSD 較為穩陣。
維持讀寫速度
維持讀寫速度 (Sequential Read / Write) 速度,是 SSD 存取最高上限速度,一般 SATA3 介面型號,上限多數於 550MB/s 左右,而 M.2 介面部份可達 1,000MB/s 以上。值得一提,同一款系列的不同容量型號,維持讀寫速度也有所不同,特別是寫入速度,這主要是因使用的 NAND Flash 快閃數目不同,一般高容量型號速度會較佳。
隨機讀寫效能
維持讀寫速度只反應 SSD 讀寫完整大型資料時的表現,但在實際使用如啟動作業系統、應用程式時,系統需要同時處理大量讀寫要求,存取大量細小片段檔案,這時就考試 SSD 的隨機讀寫表現。隨機讀寫效能以 IOPS (Input/Output Operations Per Second),即每秒可處理的讀寫次數。
MTBF 時間
MTBF 全寫為 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即平均故障時間,可理解為 SSD 的平均壽命,一般入門 SSD MTBF 約為 1,500,000 小時,而高階型號則可 2,000,000 小時以上。
最高寫入容量耐用度
最高寫入容量耐用度是另一個顯示 SSD 可用壽命的參數,以 TBW (Terabytes Written) 為單位,代表 SSD 內寫入指定容量資料後,就有機會出現問題。值得一提,並不不是每間廠商都會標出最高寫入容量耐用度參數,一般只會標出 MTBF 壽命時間。
Source:ezone.hk
【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