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新聞報道指,有人力資源機構稱明年加薪趨勢調查中,以資訊科技(IT)行業、尤其程式編寫員加幅可達 8%,明顯優於大市平均加薪的 3.7%。真是廿年人事幾番新!記得上世紀 90 年代中後期的全球科網熱潮,IT 相關企業的股價飈升,Tom.com 上市前市民在銀行前大排長龍「搶」招股書的哄動場面,相信仍記憶猶新;之後科網泡沫爆破,IT 行業步入寒冬……
廿年前,香港面臨重大改變的一年,筆者自己也成立了一間小小的科技公司,可幸它一直健康成長,不僅沒有在科技潮流的更替中被淘汰,更不斷壯大。我當年創業並非趕潮流,而是強大的興趣使然。其實早在 80 年代時,我已對電腦科技這個當時的新生事物非常著迷。
70 年代中,個人電腦(PC)開始出現,但要到 90 年代才普及起來。1975 年,第一部商用個人電腦 Altair 8800 推出市場,售價為 421 美元(折約為港幣 3,241 元),但那時未有聯繫匯率);連裝嵌呢,要多 200 美元(約港幣 1,540 元)。據估計,1977 年全球才生產 4 萬多部個人電腦,當中更只有四分之一是家庭購買,其餘大部分是公司或專業人士使用。到 2015 年,僅首三季的個人電腦全球產量已逾 2 億。
買一部裝嵌好的電腦太貴,中學生負擔不了,我便開始「砌機者」— 自己買底板、硬碟、記憶體等零件自行組裝。筆個子小,當年的零件卻很重,每次我都勉強半拉半拖把零件抱回家;不久又嫌電腦底板太慢,於是再儲錢去換個速度快點的。
電腦配合筆者從小的興趣 — 地圖,成為我創業的必然之選。話說我小學時沒有甚麽娛樂,只懂去圖書館,又因為個子小,只能碰到書架最底層的書本,那些全是放?厚重的大本地圖。漸漸地,我發現小小地圖令人認識大大世界,所以為之神往。
上大學當然選擇地理系,後來創業也為推廣「地理資訊系統」(GlS)。記得 2003 年「沙士」襲港時,地圖發揮威力 — 我花上 3 個星期不眠不休繪製出全球的「沙士地圖」,顯示病毒散播情況,不單惠及港人,連美國疾控中心、世界衞生組織也採用了。由此我體會到,工作結合興趣常常無往而不利,成功感也油然而生。
正如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 Robert S. Kaplan 數年前的一篇文章,談及個人潛能與工作,我感受很深。他任教哈佛大學時,當過許多高級行政人員的導師,令他驚訝的是,當中不少是收入惹人艷羨的「高級打工仔」,原來滿腹悔怨,深覺自己入錯行,但要轉行似乎又太遲。他鼓勵我們抉擇前途時,先要撫心自問:自己有甚麼長處短處、甚麼東西真的讓你心動,然後跟隨自己的想法勇往直前。不要人云亦云,否則哪天午夜夢迴,你也許只有一聲聲嘆氣!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法新社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