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之教授早前創辦的港科院,發表《科學、科技和數學教育與香港創新科技的發展》報告,多角度探討 STEM(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教育。其實近年有關 STEM 教育的討論真的非常熱烈,中學老師、大學教授以至校長也提出看法,珠玉紛陳,令人欣喜。
其實 STEM 教育是指甚麼?有人即時想到以往文、理分科時,生物、化學、物理、純數科目的知識性傳授。翻看考評局過去 10 年統計數字,發現報生物、化學、物理的考生人數,的確由以往中學會考年代的大約四成(即一半男考生和三分一女考生),到中學文憑試只得兩成多,跌幅驚人。因此有人認為,促進 STEM 教育是增加修讀理科學生的人數。不過,這樣的課程除了應付考試之外,是否切合現今社會發展的需要呢?
今時今日,科技無處不在,智能手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綠化樹連?上網,連垃圾桶也可做 Wi-Fi 熱點!科技大學的陳繁昌校長舉例:煤發電真的比核電安全嗎?電動車真的比用石化燃料的更環保?有了基本知識才能辨識問題,避免人云亦云。因此,STEM 教育不應只是功能性,視為謀生技能或純知識性,而應該是我們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以及因應的社會變化,以這些基礎知識了解問題,並刺激思考和自我反省,令學生養成求知和自我改善的習慣,這才堪稱「智慧市民」。
香港急功近利?
同時,當我們不斷強調「科技興港」的重要性,也要聽聽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的「STEAM 倡議」:STEM + Art = STEAM,即在 STEM 之外加上 Art(藝術)。這個「STEAM 倡議」指出,配合藝術設計的教育,可以促進想像力,對諸如醫療、城市重建、全球暖化等全球迫切的大問題,在天馬行空的創意中往往找到解決的良方。
藝術或人文素養在講求速效的香港似乎留於空論,但當我想起電影《回到未來》中許多「發明」,如視像電話、3D 電影、指紋辨識等小說家的幻想,如今已一一實現;又例如 1999 年的《廿二世紀殺人網絡》(Matrix)電影中虛擬技術創造的夢境世界,令人真假難辨,不就是眾多 VR(虛擬實境)和 AR(擴增實境)仍在努力的方向嗎?《蜘蛛俠》中如鋼筋般強靭卻又纖細的蜘蛛絲,今天是美國加州一間科技公司與密歇根州生物科技研究所合作的項目;甚至眼前的「Mac 機」,也是喬布斯(Steve Jobs)在大學旁聽書法設計課受啟發,才成就了 10 年後 Mac 電腦軟件字體的優美設計。
其實人類一向追求美好的事物,此所以我們理想中的智能城市,是一個以人為本、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生活的地方,科技應該只是硬件而不是目標,所以,當我們在 STEM 的各個範疇努力時,也要珍惜天馬行空的創意。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法新社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