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光(Aurora Borealis)大家聽得多,原來地球的另一端,也有機會出現極光,此正是南極光(Aurora Australis)。早前新西蘭南島及澳洲少部分地區出現南極光,引起一陣拍攝及觀賞熱潮。不過,不少人卻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皆因千辛萬苦去到觀賞點,才發現南極光極其暗淡,跟相片中所見的艷麗色彩絕對是兩碼子的事,感覺好像被(拍照的)人欺騙了。
新西蘭攝影師 Ekant Veer 也趁這次難得的機會,拍下一些南極光相片,與此同時,嘗試向一些沒有觀賞與拍攝南極光經驗的拍友,解釋當中的一些竅門。他先從眼睛入手,指出人眼具備兩種感光細胞:視錐細胞和視桿細胞。前者負責分辨色彩,但在弱光下無法感應;後者不能分辨顏色,但在弱光下也很敏感。簡單而言,在弱光之下,人眼只能產生黑白影像。
【精選消息】
【精選消息】
Veer 建議拍友到達觀賞地點後,不宜再使用手機或任何發光器材,讓視桿細胞視慢慢進入工作狀態,大概需時 10 至 15 分鐘。事實上,Veer 亦承認除非身處極光帶,同時遇上很強的極光,否則單憑肉眼,其實只能見到很暗淡的光線,絕對不會像相片中所見的明亮。他又特別拍了一張「實景」相片,證明當晚肉眼所見的南極光,實際有多微弱。
相片中壯麗的極光,其實是長時間曝光下的結果;換言之,高質素的相機及穩固的腳架必不可少。此外,極光一般都是變幻不定的,在鏡頭之下便會變成「在跳舞」的樣子。因此,用縮時影片的方式來拍攝極光也頗適合。
最後,補充一些南極光的小知識。北極光最常出現地點(即極光帶),大部分為陸地,因此較易觀測;相對而言,南極光的極光帶大分部在海面上,最靠近的陸地(包括:新西蘭南島、澳洲南部及阿根廷最南端)也有一段距離,所以較少機面看到。此外,南極光的色彩偏向粉紅和橙,跟以綠色為主的北極光稍有不同。
Ekant Veer 的 Facebook 專頁(連結)上還有不少南極光的作品,值得拍友觀賞。原文則收錄在他的個人網站(連結)。
Source:Ekant Veer、Petapix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