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Big Data)、人工智能(AI)大家耳熟能詳,更被市場吹捧成互聯網經濟的主力推動者。更實在甚至「貼地」的無人機生態系統,在過去兩年間已經迅速成型,隨?愈來愈多產業應用冒起,更有機會造就下一波經濟熱潮,但同時經歷汰弱留強的階段。
要看看新科技能否登大雅之堂,除了在年初美國消費者電子展(CES)等大型消費者科技展覽中,找尋他們的身影外,也要參考一下市場調查機構的預測。根據高盛研究(Goldman Sachs Research)估計,無人機(Unmanned Aerial Vehicle,簡稱 UAV 或 drone)潛力十分驚人,由現在至 2020 年市場規模可達 1,000 億美元,當中七成用於軍事防禦的應用領域,其次是消費市場,約佔其中 170 億美元,而政府及私人商業市場則佔 130 億美元。
其中,私人商業市場的增長潛力最驚人,因為目前無人機應用主要限於攝影與航拍等個人休閒用途,日後假如融入更多商業模式,如工業檢查、農務管理,甚至是貨運速遞等服務變得可行的話,未來總體市場份額相信可遠遠超過 1,000 億美元的水平。
廠商不停裁員
目前無人機市場到底是理性增長,還是充滿投資泡沫?這個問題暫時未有答案,我們也許可以從事實中觀察。以外國多個市場領導者的營運情況為例,其實不利消息接踵而來,其中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s)自拍器材大賣的生產商 GoPro,去年雄心勃勃進軍無人機市場並推出「Karma」型號希望打響頭炮,可惜在發售不足 1 個月,便突然需要回收全數 2,500 件產品,原因是無人機有機會在空中完全失去動力。
其實 GoPro 去年一直處於虧蝕營運狀態,去年第 4 季收入下滑 24% 至 5.4 億美元(約港幣 42 億元),更累積裁員 470 人。「Karma」在解決硬件問題重新於 2 月發售後,GoPro 宣稱產品大受歡迎,曾協助營運收益重新提升,不過被外界質疑只是公司節流措施奏效的結果。
消費市場飽和
一直專心營運無人機業務的生產商,目前也經歷業績陣痛期。法國科技企業 Parrot 今年初公布季度業績,旗下的無人機業務營業額低於目標,只有 9,000 萬美元,更同時宣布辭退無人機部門內三分之一員工、即大約 300 名人手。
Parrot 決定裁員的故事,大概說明了針對消費者無人機市場的前景大不如前,此類企業過去兩年經歷高速成長,但尚未享受到盈利的好處,便已經要面對龐大市場推廣與銷售壓力。就以包括美國與加拿大在內的北美洲市場為例,Parrot 與 3D Robotics 等廠商的市佔率下跌至只有單位數;曾經是美國無人機市場老大的 3D Robotics,更宣布會徹底退出無人機硬件市場。而在當地市場佔據半壁江山的品牌,正是愈來愈多港人認識的「中國貨」大疆(DJI)。
Photo:法新社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