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電子付費或成加價藉口

| 杜振康 | 03-08-2017 20:23 |
隧道電子付費或成加價藉口

擾攘多年,車主終於可以在 7 月 23 日起,在城門隧道率先推行「拍卡付費」,支援八達通、Visa、Mastercard 及銀聯付款。但消息公布後,車主之間似乎不太欣賞。為甚麼明明是方便車主的「德政」,卻遭如此冷待?

過時產物與過時政策

快易通(Autotoll)成立於 1998 年,是由隧道公司經營的私營機構,在此之前,各條隧道各自為政,分為兩家不同的電子道路收費公司。八達通公司則於 1997 年由政府與多家專營公共交通工具共同擁有及推出。由於兩者成立時間相近而且客戶對象不同,兩種付款方式以不同的方向各自發展。八達通由公共交通,發展至店內付款、打咭鐘、停車場入閘等等;快易通則主打其私營集團旗下的停車場,並進一步往車隊管理方向發展。

由於快易通由隧道管理公司私人擁有,因此即使方便,仍有兩大缺點:

  • (1)每月固定向車主收取港幣 35 元服務費。對一般「假日司機」而言,收費實屬不合理。
  • (2)政府批准的「快易通通道」相比「人手收費」的比例非常低,因此在繁忙時間,以現金過隧道反而比使用「快易通」更快。

相對而言,八達通的結算方式是向商戶收取每次付款的若干百分比作為手續費,且屬於半公營機構,推行較容易。因此,如果在 1997/1998 年推出電子道路收費時使用的是八達通,相信現時大部分車主都不會再選擇以現金繳費。可惜陰差陽錯下,直至今時今日,大家覺得八達通作為電子貨幣已經太落後時,才推行以拍卡方式付款,實屬太遲。

香港人太保守

除了歷史原因,香港人的保守,也是電子道路收費甚至流動支付未能普及的原因。試問各位除了八達通外,有否經常使用 Apple / Google / Samsung Pay 一眾電子貨幣?筆者敢說大部分人根本沒聽過如「Tap&Go」及「TNG」等等已獲政府發牌的電子貨幣。

事實上,香港政府也曾就「電子道路收費」作咨詢,但卻因私隱問題而停擺。當在中國內地的「大媽」也懂得用「微信支付」,英美的 Apple Pay、 Google Pay 亦已大行其道時,香港人卻仍杞人憂天擔心「私隱問題」,繼續使用連報失也要等兩天的「八達通」;即使各種本地電子貨幣如何方便,大家都只會因為「759 有優惠」而試用一次而已。

拍八達通 = 支持加價?

話雖如此,其實車主也會去試試「拍卡過隧道」。例如筆者已嘗試透過手機的 Apple Pay 以信用卡付費:雖然手機有顯示 payWave 付款,但更亭的姐姐向我表示付款失敗,再試一次證實隧道收費亭並不支援 Apple Pay / Android Pay 等手機信用卡付款。當我再立即更換八達通時,即聽到後面的響號聲。

如果我早有準備試用兩種新付款方式(前後只是十多秒)都已經產生阻塞,可以想像日後新付款方式普及時,排隊等候時間會比以往更長。根據立法會在今年 4 月的內務委員會文件表示,車主用八達通或其他新的付款方式過隧道產生的服務費用,會由政府支付,預計每年 1,670 萬元。於是日後政府若以此為理由加隧道費的話,大家不必驚訝。因為一如高鐵,一切都在計劃之中。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經濟日報圖片庫
Source:ezone.hk

Page 1 of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