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防災全球關注

| 梁偉峰博士 | 01-09-2017 10:10 |
智能防災全球關注

天氣一向以來都是不似預期,而近來的天氣更應以「變幻莫測」形容是最適合不過。以往到了風季,香港人常常渴望有掛 8 號風球(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不用返工返學,但認為往往因有「李氏力場」效應而失望而回。今年的情況可謂截然不同,襲港的熱帶氣旋到目前為止雖只有 4 個,但全部都掛上 8 號或以上的信號,可謂「大滿貫」。其實有人認為打風放假是一件很期待的事,但現實是有很多人仍需要冒生命危險執行職務(如:消防員及警務人員)。

人類面對極端天氣已是無容置疑的事實,近年全球開始密切關注這個議題。根據聯合國統計,2016 年全球人口超過千萬以上的巨型城市(Megacity)共有 31 個,隨著持續的都市化現象,估計全球都市化人口比例到 2030 年將超過 60%。都市化雖然令經濟受惠,但也伴隨著能源與資源消耗、污染與耕地流失等衝擊,將對現有城市的承載能力形成巨大挑戰。其中,亞洲地區的多數巨型城市面臨洪水、地震等巨大天災威脅,加上基礎建設相對不足,巨災風險十分嚴峻。故此,近年不少國家及地區都加入研究如何以科技防災,或將災害減至最少。

就以台灣為例,根據 2015 年英國倫敦 Lloyds 保險市場《2015-2025 城市風險指標》分析報告指出,台北市是全球 301 個大城市中最脆弱的城市,各種人為或天然災害的出現機率最高,一旦災害發生,估計損失將達 58,761 億元新台幣。在這種形勢下,台灣正考慮加強防災教育的重視,喚起市民與企業的防災意識,並採用新興科技改善抗災、防災、救災能力。

日本亦是另一個災難頻生的國家。據知,她們很早便將人臉辨識應用在人群逃難方向,在主要車站周邊、公路幹道等地裝設防災監視攝影機,以群眾行動解析技術分析人群擁擠、滯留狀況,一旦超出預設範圍值即發出警告,執行初步災害應變措施,NEC 等生產商明白將安全控制與智能防災整合非常重要,例如日本新幹線於坡道興建土石流感測器,在台灣則用在道路斜坡、鐵道安全或坡地住宅做預警功用,以土石含水量檢測推斷土石流發生的機會,再結合區域簡訊/廣播,便是一套完整的智能防災方案。

香港多年來遇上惡劣天氣沒有遇上太大的傷亡除了是運氣外,穩固的基建亦功不可沒。常言道:「居安思危」,早前颱風天鴿對澳門造成的災害已給予我們一個警示,現時特區政府正在建造智能城市,筆者建議加入「智能防災」的元素,為未來的香港發展注入抗災、防災、救災能力。

互動互信的溝通,才能踏出重要的一步。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WEF
Source:ezone.hk

Page 1 of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