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世界有「一帶一路」,而互聯網上早已鋪好虛擬的「黑市絲綢之路」。在暗網(DarkNet)之下,容許網民用匿名身份,不會輕易被服務供應商追查到 IP 位址和身處的位置,更確實建立了巨大的經濟規模。
其實「暗網」設立原意,是讓政府、軍事專才與特務等情報機關人員因應工作需要使用。「暗網」採用的通訊技術名稱為「洋蔥路由(Onion routing)」,是由美國海軍於 1990 年代建立,當時用作加密保安通訊用途,技術特色是把每個網絡上的通訊封包(packet)加上多層匿名加密包裝,每經過 1 個「洋蔥路由器」後便會把封包的最外邊一層解封,直至信息到達目的地後才完全解密。
原意保障自由
後來至 2006 年,該項目交由「The Tor Project」負責營運開發,更分別由包括非牟利組織電子前哨基金會(Electronic Frontier Foundation;EFF)在內的數家機構提供財政資助。支持匿名通訊的原意其實並不用來作奸犯科,而是保障言論自由的另一種方式。洋蔥路由設計上並非完美無瑕,不過在配合 SSL 與 HTTPS 等常用互聯網通訊加密連?標準下,已經可以解決大部分數據竊取的問題與風險。
匿名瀏覽成風
暗網規模之大令人吃驚,有估計指,目前正在營運的網站多達 7,000 個。《金融時報》早前綜合資料分析,發現該類網絡僅在美國的用戶已經超過 440,000 人,其次是阿聯酋(32.1 萬人)、俄羅斯(21.4 萬人)、德國(17.6 萬人)與烏克蘭(160,000 人),估計全球每日活躍用戶總數高達 300 萬人。
上文提及匿名通訊未必跟犯罪扯上關係,且正在主流互聯網用戶興起,阻止公眾服務網站獲得自己的資料與信息,甚至貫徹以匿名的方式使用 Google 或 Facebook 等社交平台。
高盛研究(Goldman Sachs Research)主管 Heath Terry 指出,隨著暗網的應用方式愈來愈廣泛,有機會為目前的網絡世界帶來兩大重要改變與風險。首先是暗網應用逐漸流行,將徹底改變全球網民使用互聯網的習慣與方式。隨著人們對個人私隱資料愈見重視,《Google》、《Facebook》與《Twitter》等綜合網絡服務與社交網站將首當其衝,對暗網無計可施。
新經濟首遭殃
這類服務平台的主要依靠廣告收入維生,以往他們手執重要的用戶活動數據,如 Facebook 隨時得知你的活動範圍、生活相片,以至人生階段的重要事項。手執此類大數據(Big Data)有助針對性發放個人化廣告推廣,用戶一直不察覺,而又願意繼續付出使用免費平台的代價。
假若前台與後台的數據分析同時失效,Google 與 Facebook 的生財工具將無用武之地。 目前全球網絡廣告市場的總額高達 750 億美元(約港幣 5,835 億元),電子商貿的市場規模更達 2,500 億美元(約港幣 19,450 億元),這類現有的「分餅仔」方式,也許會重新洗牌。
Photo:法新社、OPĀQ、KarenReilly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