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科技、數據與運動訓練結合,無疑對現時運動員是相當重要。有見近年港產飛魚揚名國際,香港理工大學與拔萃女書院共同建立 AI 游泳科技實驗室,首度利用防水可穿戴式感應器及水下拍攝系統來捕捉及分析泳員起跳動作及泳姿,從而幫助教練度身訂造合適訓練,女拔泳隊教練:前游泳港隊成員蔡曉慧更直言,新系統可增加訓練效率及避免受傷。
理大、女拔合建的 AI 游泳科技實驗室是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於去年 5 月,與拔萃女書院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的重點之一。游泳比賽分秒必爭,尤其是短途賽事,每個細節動作都是勝負關鍵,理大體育科技研究院核心成員兼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蘇俊龍表示,因為游泳起跳是講求時間、速度及入水角度的配合,所以團隊把穿戴式水下表面肌電感測器置於女拔泳隊同學的小腿,並配合水下高頻率拍攝鏡頭、反應時間測量器及影片分析軟件等來即時獲等起跳反應等數據。
今次的主要研究項目,包括:
起跳動作分析
團隊將水下表面肌電(SurfaceElectromyography)採集系統置於運動員小腿,實時捕捉起跳的瞬間動作,並配合反應時間測量器和影片分析軟件,即時提供起跳反應、入水角度及速度等數據,協助運動員及時改善起跳姿勢。當中約有 30 名女拔學生參與為期 6 星期,每星期兩次 20 分鐘的跳躍訓練後,她們的平均起跳速度可加快 0.127秒。
游泳推進力分析
團隊運用水下表面肌電採集系統和游泳推進力測量器(Tethered Swimming Testing System),分析運動員游泳時所產生的推進力,有助教練為運動員調整動作和制定合適的訓練方案,提升游泳表現。約30 名來自理大及本地體育組織的學生運動員參與為期 8 星期訓練,游泳推進力平均提升約10%,以50米自由泳為例,速度加快0.02米/秒至0.03米/秒。
肌肉運用分析
採用防水可穿戴式表面肌電感測器和水下拍攝系統,捕捉運動員進行自由泳時起跳、游水及轉身的肌肉運用,包括手臂、肩膊、腳及軀幹等。系統將於女拔校內游泳池進行測試,並邀請該校精英游泳運動員參與。
女拔泳隊教練蔡曉慧表示,過去教練只可用肉眼觀察泳員,但理大系統如同「透視眼」提供划手角度等數據,可以增加泳員訓練效率和避免受傷,對泳壇而言是好的轉變。
【精選消息】
Source: PolyU、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