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或認為香港的電騙非常嚴重,但其實並不是香港專有。近年來,全球各地的電話和網絡騙案屢見不鮮,這些騙案的手法日益翻新,對社會造成了廣泛的影響和極大的損害。就連荷里活巨片,包括今年初的《蜂神惡殺》 (The Beekeeper) 與及近期上畫的《老嘢時速》( Thelma) 也利用電騙作為題材,可知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環球電騙問題
在美國,電話詐騙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大隱患。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數據,2023年美國消費者因電話詐騙而損失的金額超過100億美元,其中最常見的騙局包括冒充政府機構、虛假贈品和冒充技術支援等。這些詐騙者通常利用偽造來電顯示,令受害者誤以為來電者是合法機構,從而進一步套取受害者的個人信息或資金。社交平台的崛起,則為騙徒提供了新的施騙渠道。隨著虛假帳戶和機器人程序的泛濫,用戶在Facebook、Instagram等平台上遭遇的騙局數量急劇增加。詐騙手段從假冒名人到虛假投資機會,無一不利用人性的弱點,造成大量財產損失。
英國的詐騙情況同樣令人擔憂,根據英國國家打擊犯罪調查局(NCA)的報告,電話和網絡詐騙在英國的犯罪總數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詐騙者透過各種手段,從虛假購物網站到釣魚電子郵件,再到假冒銀行工作人員,層出不窮的騙局令民眾防不勝防。
信任被利用「親屬詐騙」猖獗
日本長期以來是個高度信任社會,但這種信任正被詐騙者利用。據日本警察廳的統計,電話詐騙在過去幾年間持續增長。騙徒通常假扮成受害者的家人或朋友,訛稱其遇到了緊急情況,要求受害者提供金錢援助。這類「親屬詐騙」特別針對老年人,造成了巨大的財務損失。
中國的電話和網絡詐騙問題同樣嚴重,根據中國公安部的數據,2023年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超過43.7萬宗,損失金額達數千億元人民幣。這些詐騙手段從假冒公安到冒充熟人,層出不窮,並且呈現出專業化、組織化的趨勢。中國政府加大了打擊力度,通過立法、技術手段和宣傳教育等多方面措施來遏制詐騙行為。
數碼轉型帶來新風險 長者成高危一族
數碼轉型在提升經濟效率的同時,也為詐騙者帶來更多可乘之機。越來越多的電子交易轉移至線上,令到傳統的防騙措施難以應對新的風險。特別是長者,由於對數碼科技的陌生,卻需在疫情中被迫採用科技,更容易成為詐騙的目標。電話和網絡詐騙正在全球蔓延,各國應加強國際合作,共享資訊、協調行動,共同打擊跨國際詐騙活動。同時,應提升市民的防範意識,推廣數碼安全教育,同是防止受害者誤墜詐騙的有效方法。
(作者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題為編輯擬定。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