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日晚日本宮崎與鹿兒島地區發生6級地震。根據日本政府近日發布的災害研究數據,南海斷層帶若發生規模9.0的極端地震事件,將可能造成近三十萬人死亡。此次研究突破了以往的模式,首次引入「半斷裂」災變模型,顯示板塊能量可能會分多次釋放,形成連續的強震。
即刻按此,用 App 睇更多產品開箱影片
日本國土地理院最近根據人造衛星「大地2號」(ALOS-2)收集的資料進行研究,發現緬甸地震事件後,緬甸地表發生了6米的移動,影響區域沿南北方向延伸約400公里。
另外,京都大學地質災害研究中心提出分類,就南海海槽地震,當震源區整個區域同時斷裂即屬「全斷裂」;若東側或西側先後發生地震,則歸類為「半斷裂」,兩次地震間隔從數小時到跨年度延遲皆有可能。地震研究證實,過去三個世紀發生的南海震災中,「半斷裂」讓災區遭遇兩次強震,雙重打擊將使建築物承受累進式破壞。
根據日媒報導,日本政府地震研究委員會每年都會計算截至 1 月 1 日日本週邊海底和全國活動斷層去預計發生地震的機率,當中未來30年內南海海槽發生8至9級特大地震的機率提高至80%左右,回顧過去預測,由2013年預測的機率為60%至70%,到2014年提升到70%,2018年提高到70%至80%,到現在達到80%左右,呈上升的趨勢。
視訊播放器 正在載入。
來源:讀賣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