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電視台近日報導,東京科學大學最新研究發現,關東地區地震頻繁,或與東京灣海底多處隆起的「海山」地形有關。研究團隊分析自2000年以來,東京灣北部一帶約8,000次地震紀錄,發現震源分佈集中於直徑約20公里、深度約60至70公里的圓形區域。專家指出,這些「海山」隨著板塊運動持續下沉,積聚應力,形成所謂的「地震之巢」。
即刻按此,用 App 睇更多產品開箱影片
日本放送協會 (NHK) 引述東京科學大學中島淳一教授的最新研究,該研究分析了2000年後東京灣北部一帶發生的約8000次地震,發現這些地震的震源分佈在直徑約20公里的圓形範圍內,震源深度約60至70公里。專家指出該區域地震頻發的原因與關東外海的海底地形有關。教授表示關東地底結構相當複雜,菲律賓海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錯重疊在歐亞大陸板塊下方。而板塊上有很多被稱為「海山」的隆起地形,形成「地震之巢」,教授分析指這些「海山」累積應力的同時持續下沉,導致地震頻發。
教授指出日本明治時期附近曾經發生過規模約7級的地震,希望能夠透過分析這些地震活動去預料未來較大機會發生大地震的地點,他更表示如果這些「海山」同時破裂,有機會引發相當於首都直下型地震規模的 7 級強震。
來源:NHK
原文:東京灣海底現「地震之巢」!專家警告或觸發7級首都直下型地震 @U Travel
延伸閱讀:
▶立即下載U Lifestyle App:https://bit.ly/47MZ5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