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GeForce RTX 5060 Ti 正式登場!繼 GeForce RTX 5090D、RTX 5080、RTX 5070 Ti 及 RTX 5070 後,NVIDIA 最新加推 RTX 5060 Ti,官方定價 8GB 版 3,199 人民幣 (約 HK$3,389) / 16GB 版 3,599 人民幣 (約 HK$3,810),定位於 1440P 主流市場,配合 DLSS 4 技術,效能大幅領先上代 Ada Lovelace 架構的 RTX 4060 Ti。今次,ezone.hk 詳細剖析 RTX 5060 Ti 之規格與技術特點,並考驗其 3D 遊戲效能。
刻按此,用 App 睇更多產品開箱影片
NVIDIA 於 2025 年 1 月的 CES 展覽中,正式發佈了全新 GeForce RTX 50 系列顯示卡,NVIDIA GeForce RTX 5060 Ti 作為 NVIDIA 第五款 Blackwell 顯示核心架構產品,官方定價 8GB 版4 3,199 人民幣 (約 HK$3,389) / 16GB 版 3,599 人民幣 (約 HK$3,810),今次 ezone.hk 詳細剖析 RTX 5060 Ti 之特點。
GeForce RTX 5060 Ti 使用 GB206 核心,屬上線 RTX 5070 使用 GB205 核心的簡化版,同樣 Blackwell 顯示核心架構及 TSMC 4N 定制工藝,但內建電晶體由 311 億降至 219 億電晶體,而 Die 面積則由 263mm2 降至 181mm2,與上代 RTX 4060 Ti 使用 AD106 核心的 228 億顆電晶體及 188mm2 Die 面積相比,RTX 5060 Ti 的電晶體更少及 Die 更細,而 TGP 則由 165W 增加至 180W。
GB206 核心內建 3 個 GPC (Graphics Processing Clusters),每個 GPC 設有 6 個 TPC (Texture Processing Clusters) 及 12 個 SM(Streaming Multiprocessors) 及 16 個 ROPs ,而每個 SM 則擁有 4 組處理模組,每模組設 32 個 FP32/INT32 CUDA Cores 及 1 個 Tensor Cores。因此,GeForce RTX 5060 Ti 提供 4,608 個 CUDA Cores、144 個 Tensor Cores 及 36 個 RT Cores。
項目 | GeForce RTX 5060 Ti | GeForce RTX 4060 Ti |
GPU 核心代號 | GB206 | AD106 |
GPU 架構 | NVIDIA Blackwell | NVIDIA Ada Lovelace |
GPC 數量 | 3 | 3 |
TPC 數量 | 18 | 17 |
SM 數量 | 36 | 34 |
CUDA 核心 / 每 SM | 128 | 128 |
CUDA 核心 / GPU 總數 | 4608 | 4352 |
Tensor 核心 / 每 SM | 4(第 5 代) | 4(第 4 代) |
Tensor 核心 / GPU 總數 | 144(第 5 代) | 128(第 4 代) |
光追(RT)核心 | 36(第 4 代) | 34(第 3 代) |
GPU Boost 時脈(MHz) | 2572 | 2535 |
記憶體容量與類型 | 8GB / 16GB GDDR7 | 8GB / 16GB GDDR6 |
記憶體介面寬度 | 128-bit | 128-bit |
記憶體時脈(傳輸速率) | 28 Gbps | 18 Gbps |
記憶體頻寬 | 448 GB/sec | 288 GB/sec |
ROP 單元數 | 48 | 48 |
貼圖單元(Texture Units) | 144 | 136 |
L1 快取 / 共用記憶體 | 4608 KB | 4352 KB |
L2 快取大小 | 32768 KB | 32768 KB |
影片編碼解碼引擎 | 1 組 NVENC(第 9 代)、1 組 NVDEC(第 6 代) | 1 組 NVENC(第 8 代)、1 組 NVDEC(第 5 代) |
總功耗(TGP) | 180W | 220W |
電晶體數量 | 219 億 | 221 億 |
晶片面積 | 181 mm² | 190.2 mm² |
製程技術 | TSMC 4nm 4N | TSMC 4nm 4N |
PCI Express 介面 | 5.0 x8 | 4.0 x8 |
NVIDIA 在 GeForce RTX 50 系列內引入 GDDR7 記憶體支援,而 RTX 5060 Ti 是續 RTX 5090 D、RTX 5080、RTX 5070 Ti、RTX 5070 後第五款使用 GDDR7 記憶體的產品。RTX 5060 Ti 使用 4 組 32-bit 記憶體控制器組成 128-bit 架構,提供 8GB 及 16Gb 兩種容量供用家選擇,而記憶體運作時脈則為 28Gbps,故可提供 448GB/s 的寬頻 ,較上代 RTX 4060 Ti (128-bit GDDR6 時脈 18Gbps) 的 288GB/s 提升 55.6%。
NVIDIA 與 Blackwell 架構同時推出了 DLSS 4(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 4),作為新一代的 AI 驅動升級技術,提升圖形處理的性能和畫質。
DLSS 4 的技術突破在於其多幀生成能力,這是一項基於 Transformer 模型的新技術,能顯著提高遊戲幀率並增強畫面表現力。
DLSS 4 是 NVIDIA 最新的 AI 驅動圖形升級技術,其支援範圍涵蓋多個世代的 RTX 顯示核心,但功能啟用程度因硬體規格而異。
RTX 50 系列:作為 Blackwell 架構的代表作,RTX 50 系列能充分發揮 DLSS 4 的全部功能,包括多幀生成(Multi-Frame Generation)、光線重建(Ray Reconstruction)及深度學習反鋸齒(DLAA),在 4K 分辨率下實現高達 8 倍的性能提升。
RTX 40 系列:DLSS 4 在 RTX 40 系列顯卡上部分功能可用,例如光線重建和 DLAA,但由於硬體限制,未能支援多幀生成,只提供基本的單幀生成。
RTX 30 系列與 RTX 20 系列:這些世代支援 DLSS 4 的基本功能如超級分辨率、光線重建及 DLAA,但無法運行進階的多幀生成技術。
可參考此文章:NVIDIA RTX 50 系列顯示核心完整解構!Blackwell 架構技術新時代!
由於 RTX 5060 Ti 不設 FE (Founders Edition) 版本,故 NVIDIA 提供了 MSI RTX 5060 Ti 16G INSPIRE 2X 作為樣本,用以展示 RTX 5060 Ti 的性能表現和硬件設計潛力。
MSI RTX 5060 Ti 16G INSPIRE 2X 採用簡約時尚的香檳金色外觀,搭配 2.5 Slot 雙風扇設計,尺寸為 204mm x 117mm x 50mm,重量約 656g,適合中小型機箱安裝。其金屬背板不僅增強了結構剛性,還有助於散熱,背板尾部的開孔設計可引導熱氣流向機箱後方,提升整體散熱效率。
該顯示卡配備兩個 88mm 的 STORMFORCE 風扇,採用 7 片鐮刀形扇葉,並加入導風環設計,提升風流集中度。散熱器本體由鍍鎳銅底座連接三支導熱管,貫穿至兩組鋁製散熱鰭片,確保 GPU、記憶體與供電模組的熱量能有效導出。此外,記憶體顆粒背面也設有導熱貼,進一步強化散熱效能。
MSI RTX 5060 Ti 16G INSPIRE 2X 搭載 NVIDIA GB206-300 GPU,擁有 4,608 個 CUDA 核心、36 個 RT 核心與 144 個 Tensor 核心,記憶體為 16GB GDDR7,記憶體頻寬為 128-bit,速度達 28Gbps。核心時脈為 2407MHz,Boost 時脈可達 2572MHz。
顯示卡的總功耗(TGP)為 180W,僅需一個 PCIe 8-pin 電源接口即可滿足供電需求,對於大多數中階電源供應器而言,無需額外升級。
為了發揮 GeForce RTX 5060 Ti 的最高效能,使用 24 核心、支援 PCIe 5.0 的 Intel Core i9 14900K 處理器及 ASUS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 主機板進行測試。
<測試平台>
●處理器:Intel Core i9 14900K● 主機板:ASUS ROG MAXIMUS Z790 FORMULA●記憶體:G.Skill Trident Z5 RGB DDR5-6000MHz 2 x 16GB●顯示卡:MSI RTX 5060 Ti 16G INSPIRE 2X、GeForce RTX 4060 Ti FE●SSD:WD Black SN850 NVMe SSD 2TB●作業系統:《Windows 11 Pro 24H2 64-bit》●驅動程式:NVIDIA《GeForce Driver 575.94》●散熱:ASUS ROG Strix LC II 360 ARGB
NVIDIA GeForce RTX 5060 Ti 採用全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的 GB206 核心,利用核心架構的改進,即第 5 代 Tensor Cores 及第 4 代 RT Cores。在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測試中,RTX 5060 Ti 獲得 19,579 分的成績,比 RTX 4060 Ti 的 15,486 分高出約 26%,而其他《3DMark》測試項目也表現出全面提升,足證新一代 Blackwell 架構帶來的效能優勢。
GeForce RTX 50 系列另一大賣點是完整支援 DLSS 4 (Deep Learning Super Sampling 4) 技術,當中重點的 DLSS MULTI FRAME GENRATION 功能是由 Blackwell GPU 內第 5 代 Tensor Cores 進行處理。ezone.hk 找來多款對應 DLSS 4 技術的 3D 遊戲於 QHD (2,560x1,440) 解像度、最高畫質及啟用光追技術下進行測試。
《Cyberpunk 2077》最新更新已支援新一代 DLSS4 技術,配合 RTX 50 系列即可「DLSS Multi Frame Generation」功能,可選 2x、3x、4x 。
《Star Wars Outlaw》是另一款原生支援 DLSS4 技術的遊戲,遊戲內「Frame Generation」選項同樣可設「4x」。
《Alan Wake 2》「DLSS Frame Generation」選項。
《Marvel Rivals》「DLSS Frame Generation」選項。
GeForce RTX 5060 Ti 內建 第 5 代 Tensor Cores 進行「DLSS MULTI FRAME GENRATION 」,有效提升遊戲 FPS 流暢度。從測試可見,在未啟用 DLSS MULTI FRAME GENRATION 前,GeForce RTX 5060 Ti 已能領先 RTX 4060 Ti 約 18% 至 26%。不過,當啟用 DLSS MULTI FRAME GENRATION 技術,GeForce RTX 5060 Ti 表現大幅提升,領先 RTX 4060 Ti 80% 至最高 121%,可見新架構配合 DLSS MULTI FRAME GENRATION 的威力。
《3DMark》DLSS 4 測試 GPU 在使用不同 Frame Generation 設定的流暢度,測試可見 RTX 5060 Ti 在啟用 2X、3X、4X Frame Generation 後,FPS 分別由 46.08 提升了 3 至 5 倍。
GeForce RTX 5060 Ti TGP 功耗由 RTX 4060 Ti 的 165W 增加至 180W。ezone.hk 利用《Cyberpunk 2077》遊戲進行測試,並紀錄核心溫度與功耗。測試成績可見,顯示核心在遊戲時全負載時,平均功耗為 174W,較上代 RTX 4060 Ti 只高 16W,而溫度只微升至 64℃。
GeForce RTX 5060 Ti 作為 RTX 50 系列第五位成員,利用新一代 Blackwell 新架構,效能表現相當出色,配合 DLSS 4 MULTI FRAME GENRATION 技術更是如虎添翼,相信隨著更多遊戲支援 DLSS 4,其優勢將更顯著,暫時在同價位未有對手,特別是 16GB 版本,應最受用家歡迎。不過,AMD RDNA 4 架構.、價位相近的 Radeon RX 9060 相信快將發布,到時又是另一場惡鬥。
【相關消息】
Source: 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