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亮在 2013 年完成《郊遊》這齣電影後,曾說過不想再拍長片。相隔數年後的今日,竟因 VR 虛擬實境技術,讓蔡明亮重新執起導演筒拍攝《家在蘭若寺》,而大家又再能看到李康生、陸弈靜、陳湘琪等過往在蔡明亮電影必備的演員陣容。《家在蘭若寺》的話題性,無疑落於跟 HTC 合作的 VR 表達手法,相信大家都想知道一齣 VR 電影到底是怎樣製作,當中有何特色可言。在《家在蘭若寺》放映完畢後,ezone.hk 找來 HTC 虛擬實境內容中心副總裁,暨這齣電影的監製劉思銘(Szuming),請他解釋關於 VR 製作電影的事情。
【精選消息】
【精選消息】
蔡明亮透過 VR,讓人與空間產生情感
劉思銘開首提到《家在蘭若寺》最大的特色,是「蔡明亮透過 VR,讓人與空間產生情感」、「許多電影導演會有很多的電影知識、理論,想放到作品之中,但 VR 這回事,卻是從零開始地建立起來,所以過往不少荷里活電影想將傳統電影技巧用於 VR 身上,但結果都是失敗的。」因此蔡明亮這次用 VR 拍電影,是着重於人跟空間所產生情感,這是從前很多電影不會注意到的事情,但蔡明亮卻做到了,他讓觀眾會在這個電影空間、角色裏,感受到哪些情感,從中有自己的想法、體會。
長鏡頭適合製作 VR 內容
有看過蔡明亮電影的朋友,都知道他的作品出名安靜,擅用長鏡頭營造場景與觀眾、主角與觀眾之間的留白,所有事情不會直接明言,《家在蘭若寺》也不例外。那麼以長鏡頭、靜態影像來製作 VR 內容的話,在於 HTC 一方,到底是有優勢所在,還是沒大分別呢?劉思銘直言:「我覺得是一個優點,因為蔡明亮的特色是安靜、長鏡頭,喜歡讓觀眾慢慢理解他鏡頭下想說的事情。」他另外有提,如果將 VR 放在傳統電影之中,觀眾未必有充足時間去想電影的每一個動靜,甚至有可能會容易感到頭暈,但如果是將 VR 放在靜態內容上,一來不易讓觀眾感到頭暈,二來留白的時間會較多,讓觀眾能在 360° 全景之中慢慢地跟主角一起體會電影細節,例如細如水流等 detail。可是在傳統電影表達的話,這些細節很容易就會被帶過,變得不重要,但發生在 VR 的話,你就會變得留心注意。
後期製作刪走所有「問題」
以 360° 全景 VR 呈現的《家在蘭若寺》,首先在拍攝之際,已用上了 Jaunt 電影鏡頭,讓主角李康生笑指今回有多達 20 多個鏡頭拍着自己演戲。那麼大家感到好奇的是,何解在戲中沒有任何「問題」出現呢?劉思銘解釋,「其實很難沒有『問題』,只是所有穿幫的部分都全在後期製作刪走,最少我們拍攝的時候,已有攝影機放在現場吧。因此為讓後期製作可以簡單一點,在拍攝現場上實際只得導演一人,跟演員一同拍攝,其他副導演、攝影師等人都躲在場景外,只用 remote 形式,在顯示屏上看看拍攝內容有否偏差。」他也補充:「當中不能有太多人在拍攝現場,是因為進行後期製作是需要逐張圖片地編輯,例如我們花 10 天拍攝的話,大概就花了 120 天時間做後期。」原來,處理這齣電影的後期製作,就已經花上 4、5 個月時間,而且到現在都是『繼續後期製作中』。
「繼續後期製作中」的原因
當劉思銘提罷「繼續後期製作中」後,其實在場的記者都感驚訝,但這原來是出於技術問題。劉思銘指:「因為裝置技術是不斷進步,例如之前我們在 HTC Vive 做到 4K 解像度的影像,但新一代的 Vive Pro 是要做到 8K 解像度,才能達到最頂尖的視覺效果。事實上我們原生的器材是可以做到 8K 解像度的影像,所以內容方面也要持續調整。而今回放映所看到的版本,就是 4K 解像度的。可是,現在的版本,演員的表情是不夠清楚,但製作到 8K 解像度的話,就會更為細緻、清晰。」
近鏡是 VR 天敵?
或許有人會奇怪,《家在蘭若寺》的所有鏡頭表達,都是偏向遠景的長鏡頭,沒有近鏡在內,因此問到劉思銘「近鏡會否是天敵?」這個問題時,他提到:「VR 是可以做近鏡,只是導演不願意。」他其後有提,如果將 VR 應用於近鏡之中,表達上會影響到演員形體動作及表情會變得不自然;技術上的影響有兩方面,第一在於 VR 會是用魚眼鏡頭拍出來的 360° 全景影像表達,因此演員所呈現出來的比例會不太對,例如低角度拍攝的話,演員會很易變為侏儒;另一個原因是,當看 VR 內容的時候,觀眾就是攝影機,你就是主動呈現故事的人,跟過去在戲院看戲,你是被動接收故事內容的感覺不同,畢竟你從前不會覺得自己就是攝影機吧!因此如果你是攝影機,比例擺得不對的話,那麼演員身高,或者是其他東西的比例不對,都會使觀感大打折扣的。
Source: 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