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IPO 熱潮重視,基金投資者與小散戶固然會落力參與,全球股票交易所亦希望搶到更大的集資額成績。「紐倫港」(即紐約、倫敦與香港)10 年前於 IPO 集資上可以做到平分秋色,一起共建國際金融中心的生態環境。不過在 2018 年,飽受「脫歐」問題困擾的英國,發展明顯慢下來。餘下來的紐約與香港,亦終於要在「同股不同權」的問題上分高下。
由「同股不同權」開始
阿里巴巴主公司業務在 2014 年選擇於美國 IPO,某程度上是希望在上市後保留決定性股權架構,這一直令港交所難以釋懷。4 年後的今天,港交所除近乎拍板通過「同股不同權」的上市改革方案之外,更同時計劃修訂第二上市制度,更容許從事醫藥、生物製藥和醫療器械生產和研發等未實現盈利的初創企業,在本港有限制地上市集資,總算踏出改革重要一步。
Uber:以退為進
回說優步雖然未取得平衡的盈利模式,但是該公司依然不缺乏營運流動資金,因此外間認定,優步計劃最早在 2019 年展開 IPO 活動的主因是藉此推動企業內部全面改革,遏止盲目地區擴張、增加營運透明度,以實現更多可持續發展的方案。Ubet 在 2017 年對外招聘,由 Expedia 網站挖角的執行長 Dara Khosrowshahi,正是手起刀落進行企業改革的執行者。
除了引入軟銀(Softbank)作為主要的基礎投資者之外,Khosrowshahi 上任後亦致力整合現有企業組合,甚至出售跟退出競爭過分劇烈的市場業務。舉例,早前優步決定全面退出東南亞市場,把業務出售給主要對手 Grab,取得對方 27.5% 股權之餘,同時讓公司管理層加入 Grab 的董事局。其實除了東南亞市場之外,優步同樣在中國與俄羅斯市場作出類似舉動,把業務出售予競爭對手,長遠而言有助提高整體利潤,粉飾帳目鋪平日後上市之路。
Spotify:唯快不破
大部分進行上市工作的企業,目標不外於增加知名度與籌集更多營運資金,但是在西方社會也有例外。其中環球串流音樂營運商 Spotify 採用了最奇怪方式:「不集資上市活動」,即是不作 IPO 程序與公司股份重組的手續,而選擇直接在市場上讓投資者買賣現有的企業股票,技術上稱為「直接上市(Direct listing)」。
該公司今年 3 月初已向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提供相關上市備案申請。在指定交易日子開始之後,投資者可以在公開市場直接購買現有股東手上的舊股票,由於沒有預定價格,日後股票交易代號為「SPOT」的 Spotify,也許在首天交易時段便會讓公眾與傳媒殺個措手不及。到底公司在上市後有沒有跌破招股價?這個問題不存在也不成立,一切交由自由市場決定價格,相信也能避免管理層敲響開市鐘聲後有機會出現的尷尬局面。
總結:嘗試新出路
新興經濟企業最重要的競爭優勢,是行軍迅速與賺取足夠利潤支持營運,因此傳統的 IPO 活動也許並不適合。假如 Spotify 直接上市的新方式能夠成功,中至大型規模的科技企業便會仿效,大大省卻聯絡機構投資者,以及進行多場「路演」的時間與精力,以集中心力與時間做老本行的創新工作。
Photo:法新社、WEF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