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香港回歸 20 周年之際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的簽署,大灣區變成火紅的「潮語」,團體爭相主辦大灣區考察團,也舉辦各個以大灣區為主題的講座。筆者因工作關係,常會收到不同的團體邀請,分享進駐大灣區的創新商機,自己也曾報名參與一些大灣區考察團,實地直擊大灣區內不同城市的發展情況。
大灣區城市各有不同的定位,如深圳做創新及融資,東莞及惠州的先進製造十分出色;廣州是廣東省省會,資訊十分充足,這個「省城」也極具文化底蘊,佛山和廣州也很有協同效應;中山針對做大健康醫療業;珠海的會展及文化行業漸漸做出成績;江門順德的家電製造已經做到一定規模,肇慶宜做旅遊,澳門能夠對接葡語系國家。筆者曾參觀過佛山的機械人工廠及轉廢為能的工廠,記得眼前十多噸垃圾,一點氣味也沒有,真的有震撼的感覺。內地的綠色科技水平已經愈來愈高,跟香港有不少合作空間。
最近,習近平呼籲促進香港及內地加強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為兩地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貢獻。筆者也認為,大灣區的科技合作,能夠結合灣區產業鏈不同部分能夠做到優勢互補,發揮更大協同效應。
香港擁有 5 間世界百強的大學,基礎科研表現出色,研究能夠在國際期刊中刊載,我們又有國際化視野,市場化的能力;我們也有不少熟識兩文三語的人才、良好的法治環境,以及國際認可的專業服務。因此,香港是有一定優勢的。
只是,香港在創新能量仍嫌不足,香港仍然停留在資本驅動的經濟,需要努力向創新驅動經濟轉型,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動力。由於香港以服務業為主,欠缺實體經濟的支撐,我們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正正能互補長短。大灣區也是中國面向世界門戶之一,向「海上絲綢之路」進發,開拓新市場、新機遇。
面積 56,000 平方公里的粵港澳大灣區,有人口約 6,800 萬,去年經濟規模達 10 萬億元人民幣,產值貼近跟紐約大灣區。事實上,除了香港及肇慶外,大灣區的城市去年也錄得逾 7% 以上增長,大灣區擁有全球最大海港群及空港群,以及 30,000 多家的國家級高新技術行業。展望到 2050 年,大灣區人口會由 6,800 萬增加到 1.2 至 1.4 億。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在最近的博鰲論壇稱,要從 6 方面推進大灣區建設:(1)加快建立大灣區建 設協調機構;(2)聚焦破解一國兩制的體制機制障礙;(3)推進基礎設施的聯通,建造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高鐵網和高速公路網;(4)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5)強化醫療保障和人才合作,促進港澳居民在內地學習、就業、生活更便利;(6)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營商環境。
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應抱開放態度,互相欣賞對方的長處,便能建立夥伴合作關係,把握先行先試的政策的契機,對標世界級灣區,「併船出海」,共同開拓「一帶一路」市場。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經濟日報圖片庫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