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FinTech 的佛系搶灘法

| 韋百濤 | 21-08-2018 06:45 |
電子支付FinTech 的佛系搶灘法

滙豐銀行《PayMe》早前跟 HKTVmall 合作,讓網店顧客用《PayMe》結帳付款 。大家還記得當日《PayMe》首天推出時發生甚麼事?就是瘋狂的死 app(流動應用程式),被人罵到體無完膚。誰又想到,今天它是首個跟大型網店合作的本地 P2P(Peer-to-peer)錢包呢?

以小弟的工作經驗,這些年來確實見到愈來愈多網購經營者加入《PayMe》收款模式。雖然《PayMe》仍然是個 P2P app(即只限個人之間過數),理論上不支援商業模式(P2M),但以網上交易付款程式來說它確實是方便:客人只需取得網店店主的手機號碼,便能將付款連結發給店主,店主點擊連結交易便完成了,比到櫃員機過數的模式省卻不少麻煩;且交易記錄會在 app 清楚列出,翻查記錄容易得多。最重要是,現在以這種 P2P 模式收款是無手續費的,故以每張港幣 100 元的定單計,店主是實收足 100 元!

不過,《PayMe》缺點是每月款項轉帳有上限,所以網店生意太好的話,可能會因為超過上限而不能收款,或者無法將款項轉帳到自己的銀行帳戶裏。

自從金融管理局 2016 年發出了多張儲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後,香港電子及流動支付市場撇除內地的兩大龍頭《支付寶》及《微信支付》外,還有幾間實力不弱的「本地薑」,如:「香港人的電子錢包」TNG、老電的 Tap & Go,以及「嘟~」一聲的好易畀(O!ePay)。不過以筆者觀察,《PayMe》以接近零宣傳的「佛系」態度卻搶灘成功。

筆者早前搞了舊同學聚餐,以前搞這些聚會(或者是遊船河)落訂,最怕就是大家最後關頭「放飛機」走數,所以最好大家可以「相金先惠」。這次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的是,超過一半的朋友選擇以《PayMe》付款,但就沒有人問我有沒有其他的電子錢包;這讓我更深刻感受到原來《PayMe》的滲透率已不局限於筆者之類的「early adopter」,很多人已經是其用戶。這又跟「咁大間銀行搞嘅,唔會有問題卦」觀念有關,傳統品牌可能是負累,但也可以是優勢,視乎機構如何善用品牌效應。

如果你問筆者為何其他電子錢包會被比下去?我其實想不出絕對答案 …… 可能純粹是因為《PayMe》願意化繁為簡不貪心,做個 app 出來只專注做一件事:P2P 的轉帳,沒有其他花巧的功能或嘗試以量取勝。結果就跟當年 Google 搜尋引擎爆紅原因一樣:簡單介面反比「大包圍」手法更受用家青睞。

P2P 電子錢包現在仍是無綫錢賺的「燒錢工具」,所以它們的下一個挑戰是如何開發商用版本,正式由 P2P 伸延到日常交易,從而可以賺取交易的手續費。電子/流動支付市場如何發展?當金管局 9 月推出的快速支付系統(Faster Payment System;FPS)推出時,相信會更精采。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何志衡
Source:ezone.hk

Page 1 of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