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同學們屢在國際創科比賽揚威,的確足顯本港在 STEM 教育發展頗為成功。但若細心觀察,目前不少同學仍只着眼於比賽或活動才進行創作;亦因學校資源所限,皆要多依賴坊間的套件協助,少有主動思考日常生活問題,再自行尋找更合用的材料作解決方法。
東涌天主教學校(中學部)(下簡稱︰東天)有幾位同學便留意到學校附近的東涌河出現污染問題,獨力製作出監察水質的儀器及 app,希望可以盡力保育東涌河,真正體現活用 STEM 教育的要旨。
努力保育東涌河
學校鄰近東涌河,由校門步行至河道僅需十來分鐘,因而東天的同學們對東涌河也特別有感情。由於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即將再度展開,東涌河雖被政府納入保育計劃,將興建東涌河畔公園、雨水滯留及處理池、防洪堤堰,務求保存東涌河的天然狀況。
作為東涌居民的東天同學們,也希望儘力保育東涌河,監察工程對東涌河的生態影響。方志傑、陳健良及顧文基幾位同學便曾於暑假時,參與由綠色力量的「公民科學家」活動中得到啟發,開始創造出可監察東涌河水質的裝置。
自發尋找應用材料
以往在看過不少學校同學創造的 STEM 創科作品,不少皆會基於針對 STEM 教學套件或固有裝置再創作;但東天的同學製作的這個探測水質的裝置,卻是扎實的從無到有製作。據負責指導同學們的黃應昌老師表示,對於同學們有關裝置的構想,老師們僅能為他們指明方向,沒能提供多少硬件或編程支援。
More About:
認識東涌河 以 STEM 協助保育
東涌河位於東涌市的西南面,是香港僅餘的天然河流之一,由河源、河口至海灣,皆未受破壞,僅下游石榴埔至黃家圍,以及與東涌道相交的河段因防洪工程被渠道化。
全段東涌河由東西兩河匯聚而成,其河盆面積達 11 平方公里,以西河為幹流,源自鳳凰山鳳峰與凰峰之間;其東河則為主要支流,發源於大東山山頂以西。東西兩河流經石門甲、莫家、芳園、石榴埔等村落,最後於河谷未處的牛凹和黃家圍之間匯合,再流入面積達 80 公頃的東涌灣。
由於其上游河道聚集不少大石,形成複雜的微生境,吸引各式各樣的魚類、蝦蟹和蜻蜓棲息,近東涌道的河段更曾發現數種不常見的兩棲類,例如:短腳角蟾、小棘蛙,以及本港獨有的盧氏小樹蛙等。
由綠色力量主辦的「賞.識東涌河」計劃為期 3 年,冀市民關注及保育東涌河,實踐「自己河流 自己保育」,提倡「整全河流」及河盆管理概念,以完整地保留東涌河及其生態系統。計劃重點之一是建立東涌河生態數據資料庫,並以「公民科學家」理念帶動市民參與生態調查及恆常監察,共同為保育東涌河提供數據基礎。
綠色力量「賞.識東涌河」詳情,可以到官網,了解東涌河及周邊詳細背景歷史。
東涌天主教學校的同學們,正是經此類保育活動,了解當中保育面對的問題,再以 STEM 思考解決方案,創造相關探測裝置。
Photo:三十三、受訪者提供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