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自主編寫 AI 程序
青年會書院助理校長梅志文
人工智能(AI)早已應用到 STEM 教育上,梅志文老師直指 2019 年 AI 將由以前主要向學生簡單介紹應用範疇,逐漸趨向讓學生試行編寫 AI 程序,並從而應用到多功能機械人及機械臂等設備之上,既能優化學校原有設備,亦可將設備成為編程、創客教育基礎配套。
與此同時,梅志文老師強調,隨着學生愈多接觸數碼資訊科技,學界將更要就「數碼道德教育 (Digital Ethics)」,給與學生適當培訓,讓學生可在資訊素養、運用資訊科技、數據保安等資訊科技的元素,具備應有態度。
中小學生更早接觸 AI
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聯會陳震夏中學資訊及通訊科技科主任黃百益老師
有份參與香港教育局對 2021 年高中 ICT 科有關編程課程修訂的黃百益老師認為,初中 STEM 也將更多滲入編程內容,亦隨着 Google TensorFlow 及 Colab 等工具令「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ML)」門檻降低,日後編程以至 STEM 學習工具,亦會漸多結合 ML 學習元素。
相對地,編程也會更容易接軌 AI,中小學生可更早接觸 AI 編程平台如《Python》,從而及早為未來即將出現的職位裝備自己。黃百益老師更補充,去年城市大學的張澤松博士,不單協助學校成立 CCH Apps Lab (CAL),還親自舉辦編程課程,並讓學生在暑期期間在城大接受逾 16 小時的 AI 編程培訓。
大數據協助提升學習表現
聯校資訊科技學會委員鄒頌基 (Garry Sir)
AI 設備及技術上已起成熟,以及更多商業機構投放資源發展,促使價格被大幅下調,學生更容易配合編程、3D 打印、閱讀等,進行 STEM 學習。鄒頌基指學校也更容易透過大數據,設計更有效課堂,收集學生的學習,並透過 AI 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
惟在資訊科技發展迅速,鄒頌基指現時部分教師未有足夠專業培訓,因而未能教導學生資訊素養的重要性:部分家長更會誤將數碼科技作為「電子奶嘴」供子女接觸。教育局明白此問題,亦因此推動「資訊素養」於各科目,以正確態度運用及辨別資訊。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