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運算思維教育」計劃專家組成員之一的李安迪老師表示,計劃首年共有 32 間小學參與,包括 2 間充當資源學校的小學。資源學校因為本身已有足夠教學人員及能力,因而可身先士卒測試教學模式及就著教學問題提出改良意見。之後,才分兩階段,每階段 15 間學校試行課程。
持續完善課程內容
首階段的老師們更需先在教大接受為期 5 周共 78 小時的培訓課程,包括:《Scratch》及《App Inventor》的編程和教學法、學生作業評核技巧、學生專題研習的設計和指導等等各方面,美國 MIT 運算思維專家學者 Harold Abelson 教授甚至在第一階段親臨香港授課,詳細指導 Cool Think 概念。
在王賜豪小學負責運算思維課程的周曉曈老師補充指,即使完成培訓課程,老師仍須每星期到教大進行行半日研修,以學習授課內容及回饋學生的反應,從而既使老師有充分的能力和信心教授,也能將課程改善至配合現時的香港小學學習環境。
年度比賽收成效
賽馬會每月亦有舉辦「運算思維」家長工作坊及活動,從親子互動中帶出運算思維與編程教育的好處與得益,亦向家長展示參與學校的教師和同學的好處及得益。每年則重點舉辦「全港小學生運算思維比賽」,讓參與計劃的小學選擇性派學生參賽,以展現他們在運算思維的學習成果。
觀乎比賽同學的作品十分多樣化,範疇涵蓋長者服務、經商、環保、教育,以及近年相當流行的共享概念,不單顯示同學的創意,也有改善人們生活的想法。
第二屆《App Inventor》組別的冠軍作品「補錶」,便為忘記「入咪錶」人士而設;《Scratch》組別的冠軍作品,「老友記~腦有記憶」更可有助認知障礙症的長者,訓練腦力。
埋下種子傳承
李安迪明言以高小三年時間,是較難改變小朋友的思維模式,但課程就有如在學生心中埋下一粒種子,待日後開花結果。不過,周曉瞳也認同,實實在在地看到學生的改變,從初期仍然是搬字過紙式的將老師範例從做一次,慢慢開始會思考有沒其他方法,甚至會主動覆檢之前的錯漏,也再不依賴老師,渴望嘗試獨力完成課題。
此外,種子也植到老師的思維之中:從前的老師擁有深厚的本科知識,每當遇到學生詢問,習慣地會直接說出答案及解決方式。但因為運算思維課程即使任教老師也會面對不熟悉內容,因而經常不懂回答學生查問,惟這卻反而造就了的思考空間,必須自己動腦筋解決。
老師也從以往傳授知識的角色,變為傳授學生探索知識的技巧。老師日後亦不再受限本科或師資來決定教授科目,正如現時不少參與學校的負責老師,也頗多非電腦或資訊科技本科學生。
李安迪指,雖然在課程內容,均集中以學習編程形式授課,惟其最終目標並不是讓學生對有深厚能力,而是希望學生能接有解決困難的思考能力,當中或許毋須涉及編程技巧,而最終目標是可將運算思維的概念呈現到每科之中。
Photo:三十三、受訪者提供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