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信會呂明才小學聯手FLL INNOFest 情境學習加動手砌 LEGO 化身小小工程師培養未來創科人才

| 李兆城 | 16-04-2025 12:02 |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聯手FLL INNOFest 情境學習加動手砌 LEGO 化身小小工程師培養未來創科人才

由世界數學及解難評估(WCT)主辦、創新科技署(ITF)資助的FIRST LEGO League INNOFest 2024-25 (FLL INNOFest),於4月2日與浸信會呂明才小學攜手合作,在校內成功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海洋保育全級STEM體驗日」。是次活動不僅為該校四年級學生帶來嶄新學習體驗,更為學校正在進行的跨學科STEAM專題研習週注入創新科技的活力。

體驗日融入浸信會呂明才小學以「LMC x SDGs - 可持續發展目標」為核心主題的跨學科STEAM專題研習週,活動聚焦於海洋保育議題。今次讓四年級的同學們,在深入探討海洋生態及保護方法的過程中,親身體驗FIRST LEGO League聞名的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模式,培養其創意解難及團隊協作能力。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聯手FLL INNOFest 情境學習加動手砌 LEGO 化身小小工程師培養未來創科人才

情境學習結合動手實踐 體驗完整工程設計

活動設計充滿巧思,透過引人入勝的情境式學習,引導學生們首先認識海洋清潔的重要性以及垃圾分類的基本概念。隨後,學生們更需親自動手,利用 LEGO 組件搭建出模擬的垃圾分類器模型,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實踐。整個體驗日的高潮無疑是 SpikePrime 解難競賽環節。

在此環節中,學生們經歷一個完整的工程設計循環。他們分成小組,肩負起設計和建造「運輸機械人」的任務,目標是將康復的海洋生物模型從模擬的「海洋醫院」安全送回大海。同學們需要運用編程知識來操控機械人,並通過系統化的測試、反覆的修正和優化,不斷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最終更要向其他同學分享自己的創新成果和解難心得,充分體現了從理論到實踐、從設計到分享的完整學習過程。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聯手FLL INNOFest 情境學習加動手砌 LEGO 化身小小工程師培養未來創科人才

打破學科壁壘 專題研習周深化自主學習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黃輝微校長介紹,這種將專題研習融入學期中間的模式,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安排。學校相信,相比起過往可能放在學期末或課外活動時間進行的模式,將為期四天的專題研習周放在學期中,更能有效達致跨學科知識的延展和深化。黃校長強調:「理念第一要扣緊學科;第二,學生技能要有一定的展現。」

這並非單純的玩樂活動,而是建基於平日課堂知識和技能的積累,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鞏固所學,並展現其綜合能力。黃校長續指,今年的專題研習周緊密配合學校的三年發展方向,特別是STEAM教育的推動,期望透過這個平台,將各科概念串合,然後學生可以有技能展現。這種模式旨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從知識輸入、技能掌握到最終成果展現,經歷一個完整的學習周期。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聯手FLL INNOFest 情境學習加動手砌 LEGO 化身小小工程師培養未來創科人才
浸信會呂明才小學黃輝微校長

開放式探究取代刻板任務 孕育學界創科新力軍

與坊間一些較為規範化的STEM活動不同,浸信會呂明才小學的跨學科STEAM專題研習周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空間和開放性。特別是高年級(五、六年級)的項目,如「智慧城市」和「樂齡家居」,學生需要自行確立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並設計個性化的產品原型。每一組做一個個性化產品,解決老人家可能遇到的問題,雖然許多作品仍在「很raw」的階段,但稱得上是一個迷你創科展。

高度開放的模式極具挑戰性,學生需要自發地運用在不同學科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甚至主動上網搜集資料、學習新技術來完成項目。過程中,學生們會經歷反覆試驗、團隊協作甚至爭論,老師的角色則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和促進者,在旁觀察、提問,並在適當時候介入,引導學生思考和解決問題。校方觀察到,學生在這種模式下表現投入,合作性強,例如:有同學負責做coding、有同學負責做Micro:bit,亦有同學負責做資料搜索等。

 

家校同心協力 全方位支援創科教育

黃校長強調,專題研習周的成功,背後離不開教師團隊的悉心策劃和巨大投入。從確立主題、設計跨學科的學習內容、製作精美的資料冊和教學簡報,到尋找校外資源和合作夥伴,都需要老師們花費大量時間和心血。

除了老師的努力,家長義工的積極參與亦是活動的一大亮點。黃校長表示,本周活動動用了不少家長資源,而老師們亦非常樂意開放課堂,讓家長進入課室協助和觀摩。這種家校合作的模式,不僅為活動提供寶貴的人力支援,也讓家長更了解學校的教學理念和子女的學習情況,同時也體現老師們對自己教學的信心。

成果分享拓視野 放眼未來持續發展

為了讓學生的學習成果得以展示,學校將於5月3日舉辦開放日(Open Day)。屆時,所有學生在專題研習周期間製作的成品,無論大小,都會悉數展出。五、六年級的學生更會親自營運自己的攤位,向來賓介紹他們的創科項目;而一至四年級的作品則會集中展示,並由部分學生代表負責講解。開放日不僅是學生展示學習成果的平台,也是學校與社區交流互動的機會。

除了校內活動,學校亦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型的校外STEM比賽,例如RoboMaster、VEX機械人比賽、編程比賽等,更曾有學生在第二屆全球機械人挑戰賽中獲獎,得到前往英國交流的寶貴機會。校方認為,這些比賽經驗能有效擴闊學生的眼界,提升他們的自信心和表達能力。

善用各方資源 緊貼教育科技脈搏

黃校長坦言,推動大規模的創科教育活動,資源和資金是重要一環。除了善用教育局提供的各項津貼,如IT教育、科學科撥款及全方位學習津貼外,與不同機構的合作亦至關重要。例如是次與世界數學及解難評估(WCT)和FIRST LEGO League的合作,以及與香港大學的支援計劃、非政府組織(NGO)等的合作,都為學校帶來專業知識、技術支援和額外資源。校方亦正積極探索與科技企業(如騰訊)合作,引入人工智能教育平台,務求讓學生能緊貼科技發展的步伐。

Source:ezone.hk

相關文章

Page 1 of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