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內地智能駕駛技術宣傳中出現的混亂與誇大現象,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工信部)近日發出通知,對汽車生產企業的相關宣傳用語及行為進行了明確規範,旨在提升產品安全水平及保障消費者認知清晰。新規要求車企必須準確界定其系統的功能邊界,不得使用誤導性或虛假的「自動駕駛」表述。
工信部的通知對車企提出了四點核心要求:必須充分進行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測試驗證;清晰界定系統的功能邊界及安全應對措施;不得進行誇大和虛假宣傳,並嚴格履行告知義務;以及切實承擔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的主體責任。此舉被視為對部分車企濫用「L2+」概念、違規演示「脫手駕駛」等亂象的直接回應。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國家智能網聯汽車創新中心執行主任張進華解讀時強調,新規重申了「組合駕駛輔助 ≠ 自動駕駛」的核心原則,明確禁用任何可能誤導消費者的自動駕駛表述。他指出,企業若透過誤導性宣傳導致駕駛者分心,或銷售名不副實的產品,將會觸碰法律紅線。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更警示,若虛假宣傳引發嚴重後果(如交通事故致人傷亡),相關責任人可能觸犯刑法。
新規的出台已迅速影響業界的宣傳策略。據觀察,在近期的上海車展上,車企對智能駕駛輔助功能的描述已明顯轉趨審慎,與數月前相比風格大相逕庭。以往常見的「智駕」、「高階智駕」、「無限接近L3」、「全場景」、「零接管」等宣傳標語已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準確的「智能駕駛輔助」字眼,部分企業在發布會上甚至會刻意多番強調其「輔助」特性。
多位車企高管在接受內地媒體訪問時表示,認同相關部門對駕駛輔助宣傳進行規範是「好事」。他們指出,過度或誇大宣傳容易令消費者對系統的功能邊界產生誤判,繼而可能在駕駛時過度依賴系統,埋下潛在的安全隱患。業界普遍認為,新規有助於推動智能駕駛行業的發展,從過去的激進式宣傳,轉向更為理性和負責任的軌道,最終有利於技術的長遠健康發展及消費者安全。
【延伸閱讀】
Source:快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