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式微下,本地農產品的自給自足率,近年徘徊僅百分之一至二之間,未來在香港還能否吃到本地菜、自己種植的農產品呢?提倡將「農場」帶入城市的初創「水耕細作」,繼引入「智能溫室」在超市內水耕種植,讓顧客即採即買後,進一步擴展技術,讓用家自主調節農作物的生長狀況。這個創意方案來自創新科技署主辦的「城市創科大挑戰」公開組優勝隊伍之一。
成長速度、育苗成功率升
標榜是亞洲首家城市農業技術公司的「水耕細作」(Farmacy HK),幾年前看準傳統農業和工業,在城市急速發展下,面臨土地空間不足、物流成本高昂等問題,提出「去中心化」的想法,為用家設計以雲端控制的「智能溫室」,如同「移動農場」,走入城市都一樣可以耕作。
最新一代技術運用大數據,模擬溫室不同環境,進一步可以自主調節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創辦人麥嘉晉解釋,不同人在不同環境下成長,也會有不同的性格和特徵,農作物也一樣,如用家希望該農作物的味道重一點,就可以調節溫室相應的濕度、溫度和光度等,突出味道。
他說:「以往由我們控制,現在就是用家自己控制。試想像將來的世界會有很多數據,我們將研發出來的功能交給用家,用家就可自己運用數據,控制想要的味道。」根據他們的研究,新技術下現時農作物的成長速度,比一年前增加一至兩成,育苗成功率也增加一成。
未來城市邁向「個人化」
這項新技術是「城市創科大挑戰」優勝方案之一,透過比賽,他們進一步將「智能溫室」農業技術,由超市、咖啡店、酒店和商場等,擴展至20至30間學校。
他認為未來城市邁向「個人化」,好比保險、健身等,講求個人規劃,農業亦然,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和掌握自己的營養吸收。再者,農作物一旦收割,就會開始流失養分,城市耕作也有助減少冷藏、運輸的碳排放。
「城市創科大挑戰」網址:www.citytechgc.hk
資料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