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途飛行潛藏健康風險,尤其是深層靜脈血栓(DVT),嚴重時可引致肺栓塞甚至死亡。澳洲報告指出,每4,500名乘客中就有1人出現血栓前驅症狀。台灣醫生提醒,久坐超過4小時、缺乏活動、年長或有慢性病人士屬高危群,建議搭長途機時定時活動雙腿、補充水分,必要時可穿壓力襪,以降低血栓風險。
即刻按此,用 App 睇更多產品開箱影片
台灣胸腔暨重症專科醫生黃軒在社交平台Facebook表示,飛機機艙內狹小空間,容易導致靜脈栓塞,出現「經濟艙症候群」(Economy Class Syndrome, ECS)。
曾有篇論文指出,當搭飛機時間超過8小時,發生血栓機率將增加2.3倍。由此可見,當飛航距離愈遠、時間愈長,「經濟艙症候群」發生率愈高。
黃軒醫生解釋,當長時間坐在狹小的飛機座位上,身體幾乎無法活動,腿部的血液流動亦會變慢,並可能會在靜脈中形成深層靜脈血栓(DVT)。
一旦這些血栓脫落並流向肺部,就會阻塞肺動脈,引發肺栓塞。加上飛機艙內低濕度的環境更容易導致身體脫水,令血液濃度升高,進一步加劇血栓形成,隨時可在短時間內致命。
其實除了搭長途飛機外,這種情況也會出現在乘搭長途巴士、公共汽車或火車等交通工具上,因此其後又被重新命名為「旅行者血栓症」(Traveler's Thrombosis, TT)。
「旅行者血栓症」常見的症狀包括下肢腫脹、疼痛。香港大學臨床助理教授兼港怡醫院心臟科專科醫生陳栢羲指出,當血液從下肢流回心臟時,血塊也可能會隨着血液流動至肺動脈,造成肺動脈栓塞。患者會感到氣喘、胸口痛、呼吸困難等,嚴重者可能出現血壓下降、心律不整、休克。
乘搭長程航線時,某些日常生活習慣也有可能成為致命的導火線。
如果全程「黏」在座位上,血液便會停滯在下肢,極易造成血栓,亦是引發肺栓塞最大風險之一。
如果正在服用避孕藥等含有雌激素的藥物,會增加血液凝固的傾向,尤其是在長時間飛行中,這種風險會顯著上升。
壓力襪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如果穿著不合尺寸或穿法錯誤,反而會壓迫血管,加劇血液滯留形成血塊。
黃醫生提醒,6類人士較易在飛行時,發生深層靜脈血栓和急性肺栓塞(PE),特別是乘坐經濟艙超過4小時航線的旅客。
6類血栓高風險人士
註︰如有關人士需乘搭8小時或以上的長途機,建議事前諮詢醫生意見,或要求處方薄血丸。
為了降低乘搭長途飛機發生血栓的風險,英國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提供3個簡單又有效的建議,只要多補充水分即可預防血栓。
避免穿著緊身褲或束縛性衣物,以及避免交叉腳坐,讓血液自由流動,減少血管壓力。
建議每隔30分鐘做些簡單動作,例如踮腳10次(刺激小腿肌肉,幫助血液回流)、旋轉腳踝(保持關節靈活,防止僵硬),或起身走動(如果條件允許)。
如果是高危人士也應避免選擇坐在機艙內的窗口位置,可較易站立走動,伸展下肢,有助血液循環。
搭飛機長程腳部如何放鬆?
在飛行期間多飲水,能避免血液因脫水而變得黏稠,也是預防血栓最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應避免酒精飲品,因酒精會令人體增加排出水份,引致血液黏性增加。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疑問請查詢專業人士。
相關文章︰
資料來源︰FB@黃軒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