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全球首富馬斯克(Elon Musk)以政治操盤手之姿,協助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並躋身華府權力核心之際,他所打造的商業帝國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危機。2025年第一季,特斯拉(Tesla)的淨利潤暴跌71%,全球汽車交付量驟減13%,股價全年累計重挫41%。這不僅是特斯拉自2022年以來最慘澹的表現,更凸顯一個殘酷現實:馬斯克的政治光環,正成為其商業版圖的致命負累。
馬斯克無疑是當代最具爭議的企業領袖,他創辦的特斯拉重新定義電動車產業,SpaceX改寫太空競賽規則,Neuralink更挑戰「人機共生」的極限。然而,自2025年特朗普上任後,馬斯克的角色發生微妙轉變。他主導政府效率部(DOGE),推動聯邦機構裁員,並公開聲援德國極右翼政黨「另類選擇黨」(AfD)。這種政治表態迅速引發反噬,歐洲多國爆發「反馬斯克」示威,特斯拉門店遭破壞,美國本土市場中,加州等科技重鎮的銷量亦因品牌「政治標籤化」而暴跌。
更棘手的是,馬斯克的政治立場直接衝擊供應鏈與營運成本。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徵的高額關稅,令每輛特斯拉的生產成本增加3000至5000美元,而聯邦電動車稅收抵免的取消傳聞,更可能削弱消費者購買意慾。儘管馬斯克辯稱「宏觀經濟不確定性」是主因,但分析師直言,「品牌形象惡化與CEO政治風險溢價(Political Risk Premium)才是核心危機。 」
面對四面楚歌,馬斯克並非未意識到危機。他在4月22日的財報會議中宣布,將自5月起大幅減少參與政府事務,並強調「特斯拉比任何競爭對手更能抵禦關稅衝擊」。此舉雖暫緩股價跌勢,卻難掩一個根本問題:當企業領袖的政治光環蓋過產品創新,消費者如何重拾對品牌的純粹信任?
若要扭轉劣勢,馬斯克必須在戰略方面作出調整:
1. 徹底切割政治角色,重塑品牌中立性。馬斯克需果斷退出政府效率部,並透過公開聲明劃清商業與政治界限。事實上,其宣布減少政府工作時間後,特斯拉盤後股價應聲上漲5%,顯示市場對此舉的迫切期待。
2. 加速產品更新與成本革新。特斯拉的當務之急是推出定價3萬美元以下的小型SUV,並以現有產線快速擴張產能。同時,必須解決Cybertruck的質量問題,並透過「全自動無人駕駛(FSD)」與Robotaxi服務重建技術領先形象。
3. 重建供應鏈韌性與地緣平衡。面對中美關稅戰,特斯拉需深化中國本土化生產以規避風險,並加速德克薩斯州鋰精煉廠投產,降低對進口磷酸鐵鋰電池的依賴。
馬斯克的傳奇,源於他總能將不可能化為可能,但當政治野心凌駕商業本質,即便天才如他,亦難逃市場的懲罰。若馬斯克能重拾「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以工程師思維取代政治算計,或許這場風暴將成為特斯拉重返巔峰的轉折點。 否則,矽谷最耀眼的帝國,恐將在政治的泥沼中逐漸黯淡。
(作者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題為編輯擬定。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