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眼中的經典科幻片是哪齣呢?影迷的標準答案,除有 1968 年寇比力克執導的《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另一個常見的答案,或許是 1979 年,由列尼史葛執導的《異形》(Alien)。適逢今年是《異形》電影上映 40 周年紀念,香港國際電影節 HKIFF 其中一個放映節目,就是將《異形的誕生》(Memory: The Origins of Alien)紀錄片帶到觀眾眼前,讓大家一看那些年《異形》是怎樣拍成外,還跟大家介紹 3 個不可不識的 Alien 電影功臣。
【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平衡娛樂及資訊性
記者利申自己不是《異形》迷,也不是在 1979 年就看過《異形》,唯一對《異形的誕生》紀錄片感興趣的原因,只想知道在 1979 年,這個沒有甚麼 CG、特技,加上電腦效果又不見得應用廣泛的年代,可以用哪些方法拍成《異形》這齣公認的科幻經典。事實上以紀錄片角度來看,《異形的誕生》是近年頗能平衡娛樂及資訊性的作品,本身《異形》這個題材已「贏在起跑線」,爭取既有收視絕無難度,二來縱然當中沒有導演列尼史葛、女主角薛歌妮韋花受訪(這正是該紀錄片中最美中不足之處),但都找來不同界別,熟悉《異形》的朋友來個訪談,補完一番,讓觀眾有不同角度得以認識作品,真心有「長知識」的感覺。跟大家介紹第一個 Alien 電影功臣,就是此戲編劇 Dan O'Bannon。
Dan O'Bannon 力爭最高 budget
正所謂:「劇本,乃一劇之本」,因此說 Dan O'Bannon 為「異形之父」,絕不為過。早在 1974 年,Dan O'Bannon 及 Ronald Shusett 已想編寫一個稱為《Star Beast》的科幻劇本,但 Dan 後來見在劇本中多番提到「Alien」,才將故事更名為 Alien,也即今天人們所稱的《異形》。當《異形》劇本一出,有多位電影人有意買下劇本拍攝,最後因為 Dan 想爭取最多拍攝資金,認定當中必須一定資本才可拍成,因此決定售予跟二十世紀霍士有關係的聯繫公司 Brandywine Productions。二十世紀霍士後來找來列尼史葛執導,而他順理成章地成為 Alien 電影功臣之一。至於《異形》當時的開支預算,就高達 US$1,100 萬(約 HK$8,600 萬)。
列尼史葛認定 H. R. Giger 異形形象
列尼史葛執導《異形》前,只在 1977 年拍了一齣名為《决鬥者》(The Duellists)的電影,《决鬥者》雖然叫好不叫座,但算為列尼史葛賺點名氣,擔當《異形》導演一職。在列尼史葛未成為《異形》導演前,《異形》劇本或者會因為拍攝資金及戲中異形形態問題而胎死腹中,但當列尼史葛讀完 Dan O'Bannon 及 Ronald Shusett 的故事,再經 Dan O'Bannon 介紹,看過瑞士藝術家 H. R. Giger 設計的異形作品後,便肯定在戲中出現的異形形象別無他選,只有 H. R. Giger 的作品才能配合電影氛圍。因此,沒有 H. R. Giger 這位 Alien 電影功臣的話,抱面蟲(Facehugger)、破胸體(Chestburster) 等都不能成為大家認識的異形典範。
H. R. Giger 異形寓意深遠
之所以列尼史葛認定 H. R. Giger 設計的異形作品,是因為 H. R. Giger 設計的異形並非相貌獨特這麼簡單。多年來跟《異形》有關的解讀文章,都指 H. R. Giger 的異形充滿弦外之音,不只是一隻純粹讓觀眾目瞪口呆的怪物,而是藉異形形態,談及性別、宗教、性暗示,甚至倫理道德等議題,例如以異形宇宙觀的設定來看,Space Jockey 才是孕育人類的真正起源,而《異形》這齣戲,也確實地透過人類與異形之間的微妙連帶關係,對父權社會作出批判。
同場加映:6 齣全新《異形》微電影將登場
《異形》電影上映 40 周年絕對是影壇大事!《異形的誕生》紀錄片除會於明晚(3 月 22 日)10 時於又一城 Festival Grand Cinema 多放映一場外,早前二十世紀霍士也找來 6 位新導演攝製全新《異形》微電影,並於 3 月 29 日在 AlienUniverse 網站上架,希望以新鮮人的角度,為《異形》帶來全新詮釋。6 齣《異形》微電影分別名為《Alone》、《Containment》、《Harvest》、《Night Shift》、《Ore》及《Specimen》,有興趣的朋友切勿錯過!
【相關報道】
【相關報道】
Source: 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