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 AI人工智能保健的迷思

| 楊宗樺教授(HKCS) | 11-06-2019 04:10 |
推行 AI人工智能保健的迷思

香港人的壽命愈來愈長,未來 4 個人中便有 1 位是 65 歲以上的長者。目前香港公共醫療系統已經超負荷;加上人口老化的需求,自然百上加斤。預防勝於治療,如能推廣長者保健,當可大為減輕醫療壓力,到底人工智能(AI)是否能協助推廣保健?

長者常見的長期病患,通常源於多年來的不良健康習慣;有醫學證據顯示,健康的生活模式能有效減低罹患長期病患的風險。然而,現代人工作繁忙,缺乏運動和休息,就算是注意飲食均衡,亦非易事。以飲食為例,如果大家有心想達致均衡飲食,但如何能計算每餐的營養是否均衡?

【精選文章】擁抱開源 強化AI人工智能

其實電腦科技應該可以幫忙。如果我們向智能電話口述每日的餐單,甚至只是拍攝菜色的照片,一個簡單的 AI 應用程式,就可以即時計算當餐營養,能否符合標準了;如能持之以恆,AI 只需以簡單的方程式,即可由你的進食模式,計算到你的健康風險了。

智能感應器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無所不在。手機可以收集你的步數、手錶可以測量你的心跳甚至血壓,有裝置更可探視你的睡眠質素及膽固醇水平。AI 甚至能監測你在即時通訊軟件的對話,或在社交媒體的貼文,去了解你是否有情緒波動問題。集合以上種種數據,AI 就能計算出你患病的風險甚至發病的時間。反過來說,AI 也可以提示你如何選擇餐單,要如何做多長時間何種運動等。

【精選文章】從初創集資百強 透視 AI人工智能熱潮

人工智能看似是解決良方,但就算是小時候媽媽提醒你不要偏食,你都未必會聽從,何況只是 AI 程式?

市場上已有不少關於健康的應用程式,但每次點菜前就提醒你要多食蔬果少吃肉,往往只是打擾而非忠告;而且資訊往往是放諸四海皆準的老生常談,不夠個人化又豈會受歡迎?所以未來的 AI 保健程式,應該不只有智能,更要懂得每個人的需要,度身定做對用戶健康有益的推薦。

就算現時有不少人意圖以 AI 配合大數據,構建「智能健康城市」,但因為數據準確性的參差,例如智能手錶檢測心跳和醫療儀器相比,準確度有多高?就算有八成的準確,你又會否信任 AI 經由學習算法而得出的結論和建議?因此,醫療當局和醫學界的支持,不可或缺。而世界不同地區,就算是近在深圳,也已在推行類似的協作。

【精選文章】淺談 AI人工智能發展里程

我們不可能依賴人工智能作 100% 準確的預測。AI 如果不在你的胃放置感應器,它又怎會準確知道你的食量?就算知道,你也未必能全面吸收所進食物的營養;然而,就算你願意,市場上亦沒有類似的感應器可供選購。因此,要令 AI 保健成事,仍然非常依據人手輸入數據,但你又會願意用 5 分鐘時間,輸入每一餐的資料給 AI 分析嗎? 

雖然看來不樂觀,但只要人人肯同心合作,AI 又能學得更人性化,一個以人工智能推動的健康社會,亦未嘗不可能出現。

【精選文章】AI人工智能實戰 中小企全方位受惠

AI 保健不是單靠人工智能研究員便能成功,相信必須要有本已非常忙碌的醫生協助檢驗數據、保險公司推出鼓勵承保人用 AI 保健的優惠條款,政府亦願意冒險投放數以 10 億元計的資金,進行多領域的研發合作,方可成事。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PeterDurand
Source:ezone.hk

又係時候喺 e-brand awards(e-世代品牌大獎)度投你心中最愛電子品牌一票喇,快啲去 ebrandawards.hk 啦 !! 投完票仲有機會得到超市禮券!

Page 1 of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