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人還是害人?反思科技的平衡

| 方保僑 | 23-07-2019 17:08 |
幫人還是害人?反思科技的平衡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除了可以便利日常生活及商業運作之外,同時產生不同的問題。例如生物科技認證已經普遍採用於智能手機、金融科技以至出入境檢驗等。智能手機上應用的生物認證,當然是愈準確愈好,所以智能手機生產商已經開始放棄準確率比較低的指紋認證,開始改用瞳孔識別或者面容識別等,從而提高準確度。

【精選文章】技術轉型免被電腦取代

同樣在金融科技(FinTech)上,不論是流動應用程式(app)或是提款機,都開始逐步由密碼轉為使用生物認證科技,以保障客戶帳戶安全。智能身份證及智能護照亦將我們的相片儲存在內,用作邊境檢測時進行面容識別,以核證個人身份。生物識別科技,尤其是面容識別,也會帶來很多私隱上的問題,例如:智能燈柱在收集影像用來計算汽車流量及人流的同時,一般強調不會收集個人的資料,所以路人的面容及車牌都將會被移除,才進行大數據分析。

此外,人工智能(AI)科技發展,亦日趨成熟,現時人工智能已經可以應用在醫療科學方面,令一些不能容易偵測到的疾病能夠更早確診,給予病人更多時間治療。AI 亦可以應用在金融科技、運動科技、甚至環保及保育層面上,而且各方面都已經有不俗的成果。

【精選文章】自動化結帳.無人商店 仍需改良調校

【精選文章】智能轉型提高效率 改善工作空間

但是霍金(Stephen Hawking)在生前已經警告過大家,人工智能為人類帶來很多好處,但同樣有機會可以消滅人類,Tesla Motors 的創辦人 Elon Musk 也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有機會傷害到人類,是人類文明有史以來面對的最大危機,更因為他對人工智能的獨特觀點,曾經跟 Facebook 創辦人 Mark Zuckerberg 展開隔空罵戰。

當科技迅速發展的時候,大家可能會發現相關的法例及監管未能趕上。縱然大家渴望擁有最新的科技,但在一些不確定的情況之下,科學家以及各地政府,仍然需要小心翼翼地測試這些新科技,與及加以監管,避免在科技和法規上失去平衡,對社會帶來了不一樣的衝擊。

【精選文章】自動化專家:人機互動非取代對方

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Photo:法新社
Source:ezone.hk

Page 1 of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