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的《財政預算案》為香港科技行業帶來全新發展契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特別強調人工智能(AI)、智能製造與機械人技術領域將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核心動力。然而,伴隨而來的是不少新挑戰。近期,工業貿易署調整了「發展品牌、升級轉型及拓展內銷市場的專項基金」(BUD專項基金)及「中小企業市場推廣基金」(EMF市場推廣基金)的資助比例,由1:1調低至1:3,而首期撥款比例亦大幅由75%降至20%。此外,政府計劃在未來兩年削減一萬個公務員職位,這亦加劇了IT行業面臨的壓力。在這樣的背景下,IT企業應如何適應政策變化,把握發展良機?
儘管資助政策有所調整,預算案仍為IT行業提供多項重要支持。其中,最受關注的措施包括設立10億元「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及1億元「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前者旨在推動AI技術從研發到應用的完整發展,而後者則向企業提供最高25萬元資助,以協助智能生產線的升級。此外,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及1.8億元「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亦將進一步促進IT初創企業及科技服務提供者的成長。這些政策不但為IT企業開拓技術創新機會,也為傳統企業提供升級轉型的契機,特別是在AI、機械人技術、智能製造,以及智能家居、綠色校園、物流自動化等高需求領域。
政策支持與資助調整並存 機遇挑戰交織
工業貿易署對BUD及EMF基金資助比例的調整,意味着中小企業需自行承擔更大的資金壓力。對於依賴EMF基金進行市場推廣的IT公司而言,這可能導致推廣成本上升,影響業務拓展的動力,甚至降低企業申請資助的意願。同時,專門提供資助申請服務的顧問公司亦可能面臨業務減少的風險。
另一方面,政府削減公務員職位的決定,雖然可能在短期內減少對IT服務的直接採購,但並不意味着科技需求下降。相反,公共機構在資源受限的情況下,將更依賴科技方案來提升效率與降低成本。這為IT公司創造新的市場機遇,例如學校可透過智能管理系統優化資源配置,醫院可藉助自動化技術提升服務效率,公營機構亦可透過軟件技術減少對人力的依賴。若IT企業能針對這些需求開發客製化解決方案,便能在財政緊縮的環境下開拓新的業務增長點。
公營機構效率需求增 IT企業覓新機
預算案的資金支持既有利於IT企業,也為傳統行業提供技術轉型的機會。例如,零售業可與人工智能研發院合作開發AI客戶分析系統,以提高營銷精準度;製造業則可透過智能生產線升級資助,引入自動化設備以降低營運成本。IT公司作為技術提供者,應積極與各行業合作,提供數位化轉型方案,從而擴展市場份額。面對資助減少與市場環境的變化,IT公司需要靈活應對,以下為幾項可行策略:
- 專注公營機構、教育與醫療市場:開發智能管理系統、自動化工具等解決方案,以滿足政府削減編制後公營機構、學校及醫院的效率提升需求。
- 調整業務模式:在BUD及EMF資助減少的情況下,IT企業可轉向提供技術諮詢、系統整合等增值服務,降低對政府資助的依賴,並探索與私人企業的合作機會。
- 善用AI研發院資源:積極參與「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的技術研發與應用計劃,尤其是在智能家居、物流自動化等領域尋求技術突破,提升競爭力。
- 拓展國際市場與人才培育:積極參與「國際機器人大會」等活動,與中國科技企業合作,將本地技術(軟件或硬件)客製化,以滿足全球市場需求。同時,利用香港「超級聯繫人」的角開拓海外市場,並透過政府人才計劃,招募AI及機械人領域的專業人才,以增強創新能力。
展望未來,IT企業的發展仍充滿機遇與挑戰。政府的政策方向明確表達對AI、智能製造與科技創新的支持,而市場環境的變化亦促使企業尋找新出路。關鍵在於企業能否靈活調整策略,善用政策紅利,並積極開拓新市場。只要能夠順應變局,抓住數位轉型與跨行業合作的機會,IT行業絕對可以在香港站穩腳步,更可於國際市場中取得一席之地。
(作者為 Million Tech萬碧發展有限公司創辦人謝小江。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Source:ezone.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