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無論是國際大企業或是新興科技公司,都在積極投資研發人工智能(AI)技術,希望透過這項創新工具,推進業務發展,提升營運效率。然而,這股熱潮背後,卻引起一系列爭議和質疑,其中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更是備受關注。
個人資料隱私受關注
近期網路巨頭Google在美國面臨集體訴訟,指控該公司秘密地偷取數百萬用戶的資料,以訓練其AI工具。這項訴訟引起廣泛關注,不僅因為被告是全球知名的科技公司,更因為這觸及一個重要議題:AI技術發展過程中,如何同時保護個人資料隱私?Google的AI技術運用在眾多領域中,包括搜尋引擎、語音助手、圖像識別等。這些技術都需要大量數據進行訓練,而這些數據可從哪得來?就是透過收集用戶每天在網路上留下的各種數據。然而,當用戶的個人數據被用作訓練AI,進而創造商業價值時,是否獲得用戶授權?我們的隱私是否被侵犯?
另一方面,由Microsoft重金投資的人工智能科技公司OpenAI,也因相關問題而面臨來自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的調查。根據媒體報導,FTC正在調查OpenAI是否有違反消費者保護法,將消費者的個人聲譽和數據置於風險之中?OpenAI是一項生成AI聊天機器人ChatGPT的製造商,其AI模型需要大量數據進行訓練。然而,這些數據的來源和使用方式是否合法?OpenAI是否採取足夠的措施,避免其產品生成關於真實個人的虛假、誤導或貶損的言論?上述都是FTC調查的重點。
應提供選項管理數據
透過Google和OpenAI的個案,我們可以觀察到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確實為社會帶來便利,但同時也衍生隱私保護的重大挑戰。在這個大數據的年代,企業如何在促進技術進步的同時,尊重和保護用戶的隱私,成為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企業亦必須明確告知用戶如何收集、處理及使用個人資料,讓用戶知悉數據使用情況,並確保獲得用戶授權。同時,企業也應該提供選項,讓用戶自行管理和刪除其數據,及投入更多資源進行數據保護和安全研究,以降低數據洩露的風險。
此外,各地政府和監管機構也應該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不僅需要通過立法保護個人數據隱私,也應該對企業的資訊使用行為進行監督和管理。人工智能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可為我們帶來便利,提升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也可能侵犯我們的隱私。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必須尋找一個促進技術發展與隱私保護之間取得平衡的解決方案。
【相關消息】
【相關消息】
(作者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方保僑。題為編輯擬定。以上內容純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