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35歲男子最近被診斷出患有大腸癌3期,並且癌細胞已擴散至肝臟。醫生指出,該男子的飲食習慣,特別是經常食用兩種肉類,可能是導致他罹患癌症的主要原因。根據研究,每日攝取兩片這類肉類會顯著增加患癌風險。
即刻【按此】,用 App 睇更多產品開箱影片
35歲男食2種肉終大腸癌3期擴散 研究揭日食2片易中招
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在其Facebook專頁上分享了這名男子的病例。他表示,這名男子在手術後,癌細胞仍然擴散至肝臟。這位本來無肉不歡的男子,在確診後開始茹素,並向劉博仁醫生諮詢如何攝取營養以抗癌。劉醫生指出,這位男子最愛吃的牛扒、牛肉麵、煙肉和香腸等紅肉及加工肉,可能是他罹癌的重要因素。
加工肉類與紅肉的致癌風險
劉博仁醫生詳細解釋了紅肉和加工肉類的致癌風險。他提到,世界衛生組織在2015年已將加工肉(如煙肉、香腸、臘肉、熱狗和火腿等)列為一級致癌物,這意味著有充分證據證明其對人體有顯著的致癌性。而未加工的紅肉,如牛肉、豬肉、羊肉和馬肉則被列為2A級可能致癌物,即對動物確定具有致癌性,但對人類則可能存在相似風險。
此外,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紅肉與多種癌症(包括大腸直腸癌、前列腺癌、胰臟癌、胃癌及乳腺癌)之間存在關聯。劉醫生指出,紅肉中的血紅素、亞硝胺、多環芳香烴和異環胺等物質均與腫瘤形成有關。其中,血紅素中的鐵會產生較高的自由基反應,可能導致細胞變異,而紅肉中的高油脂含量則會刺激膽酸分泌,被腸道壞菌轉化為致癌的次級膽酸。
每日攝取加工肉類的風險
根據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警告,每天食用50克加工肉類(約1.5條香腸或2片煙肉)會使患大腸癌的風險增加18%。而且,食用越多,其風險也會越高。劉博仁醫生建議,如果總蛋白質攝取量足夠,就應該注意動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的選擇。他建議盡量減少加工肉的攝取,而紅肉每週應該不超過500克,每天不應超過一個手掌大小的份量。
癌症患者飲食建議
在接受化療期間,醫生和營養師一般建議患者大量攝取紅肉以補充體力,但劉博仁醫生則建議應優先選擇雞蛋和白肉,如去皮雞肉、中小型深海魚和蝦等,同時搭配充足的豆類和穀類植物蛋白。他強調,如果血紅素及白血球指數正常,就不需要額外攝取紅肉。只有在化療結束後血紅素降至10以下或白血球降至3000以下時,才建議適量攝取紅肉。
大腸癌常見12徵兆
根據本港癌症網上資源中心資料,早期的大腸癌或全無症狀,有一些較常見的徵狀與排便習慣改變有關。
大腸癌症狀 與排便有關
- 持續便秘或腹瀉
- 大便後仍有便意
- 大便帶血、呈黑色、帶黏液或直腸出血
- 糞便呈幼條狀
大腸癌 其他症狀
- 無故體重下降、下腹不適(腹部發脹、腸絞痛)、手腳冰冷、疲倦、心跳加速、氣喘、面色蒼白、頭暈等
5類人易患大腸癌
癌症網上資源中心又提醒,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及定期篩查,有助預防與提早發現大腸癌。以下5類人有較高風險罹患大腸癌。
- 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飲食中的纖維含量不足、進食大量紅肉和加工肉食、缺乏體能活動、肥胖、飲酒和吸煙
- 帶有遺傳性的腸病,例如「家族性大腸腺瘜肉病」或「連氏綜合症」
- 大腸長期發炎,例如「潰瘍性結腸炎」
- 過往有大腸瘜肉
- 有大腸癌家族史,尤其是直系親屬(即父母、兄弟姊妹或子女)
【熱門報道】
Source: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癌症網上資源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