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人工智能AI技術席捲全球,觸發企業裁員潮,尤其科技界更甚。本文將深入剖析這場由AI驅動的「數據主導」人力重組模式,揭示企業如何運用AI軟體及演算法篩選裁員名單,並探討績效以外的真正裁員因素,以及在AI時代下,何種人才最能站穩陣腳。
即刻【按此】,用 App 睇更多產品開箱影片
最新調查顯示,企業在衡量員工去留時,主要依賴三大類數據:
除了上述核心數據,企業亦會將員工的出席率、薪酬福利及教育背景納入考量,綜合評估每位員工的價值及留任必要性。
透過這些多維度數據,AI系統能夠迅速識別出「可能被裁」的員工,從而協助企業降低營運成本並提升決策效率。儘管逾九成(超過90%)人力資源專業人員承認在裁員決策中依賴軟件及演算法,但當中約一半(約50%)仍然會結合人為判斷,並非完全由AI結果主導。
專家們指出,現時的裁員決策更多是基於公司戰略調整及AI技術導入,並非員工績效不佳。例如,Meta在2025年大規模裁減約3600人,儘管官方宣稱目標為績效不佳者,但外界普遍分析,這實質上是企業將資源投放於AI技術的結果,而非單純因員工表現遜色。微軟的裁員案例進一步印證此一趨勢。
AI技術不僅取代了重複性高的工種,更逐步影響到中高階技術職位。部分團隊甚至被要求利用AI生成更多程式碼,隨後便有多名工程師遭到裁減。這反映出AI的影響力已超越簡單勞動,直指更高層次的技術崗位。
最具備職場安全感的,無疑是那些能夠與AI協作、具備跨領域技能的「混合型人才」。這些員工不僅擁有紮實的專業知識,更能靈活操作AI工具、解讀機器學習成果,並將其應用於日常工作中。例如,一位懂得運用AI工具的市場推廣經理,或是能精準分析AI數據的產品設計師,在企業轉型過程中顯得更為搶手。
相反,過度依賴單一技能、從事重複性高工作的崗位,例如客戶服務、數據處理或行政助理等,正面臨被AI取代的高風險。為應對此一挑戰,不少企業已著手投資於員工的技能重塑,提供職涯轉型服務,協助員工掌握新技能,以適應AI時代的需求。建立終身學習生態系統,已成為緩解裁員衝擊的關鍵策略。
AI在裁員決策中的廣泛應用,亦引發了潛在的偏見與歧視風險。部分演算法可能因數據偏差,導致錯誤判斷特定族群員工的離職風險,從而造成不公平的裁員決定。這提醒企業在運用AI進行人力決策時,必須保持高度警惕,謹慎調整演算法,以避免加劇職場上的不平等現象。
【相關報道】
Source:CTgoodjo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