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大力推動創新科技(InnoTech)發展,學校在 STEM(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以至 STEAM(加入藝術元素)教育方面亦日益蓬勃。面對新科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社會對創科人才的渴求,學校應如何應對?資源投放又是否足夠?ezone.hk邀請兩位在資訊科技教育領域舉足輕重的人物——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主席(同時為英華書院資訊科技統籌)黃健威先生(Albert Wong),以及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主席(同時為沙田培英中學校長)朱嘉添先生(Tim Chu),分享他們的見解。
對於 GenAI 的看法,黃健威主席認為並非奇特之事,因為學與教方法久不久會因應科技成熟有所改變,如「教育電視」的出現、「學校班房裝設電腦及投影機」、及「互聯網的興起」等,今次特別之處在於技術成熟的速度極快。他觀察到,GenAI 在校園的應用已相當普遍,他本人亦對此技術持正面態度。
朱嘉添主席強調,教育界毋須對 GenAI 過份恐懼,這並非洪水猛獸,也不用驚慌到好像老師會因此失去工作。他堅信教師和學校教育的角色無可取代,GenAI 已在不同學科中找到應用場景,例如英文科、電腦科或中文科等,除了作為教學輔助工具,學校亦開始開設相關課堂,培養學生的 AI 素養和批判性提問能力。
在課程規劃方面,黃健威主席指出,根據教育局的要求,初中頭三年一定要學有關 AI 的知識。雖然小學階段未有硬性規定,但他觀察到,不少學校也利用不同方法,在不同課堂教學生使用,反映學界普遍認同 AI 素養的重要性。他特別提醒,教導學生相關知識時,倫理道德是 AI 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
朱嘉添主席補充,除了初中電腦科的硬性規定外,其他 AI 相關教學很大程度是校本自決。但他留意到一個明顯趨勢,就是 AI 教育逐漸向高小延伸,基本上大部分高小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同 AI 相關的學習。這顯示學界普遍認為 AI 已經是一個主流,必須將其融入課程及教學,讓學生及早裝備自己,迎接由 AI 驅動的未來。
除了 AI,更廣泛的創科教育近年在香港校園可謂百花齊放。黃健威主席提到,從早期側重 STEM 到現在強調創科,其核心目標始終是培育學生超越學術知識的「21世纪技能」,例如解難能力,甚至是創造力。為此,學校積極引入各種創科活動,如機械人、VR、甚至乎一些無人機、編程等,讓學生使用及體驗不同科技。與此同時,相關的師生培訓亦趨向專業化,不少廠商提供的課程更設有專業認證,例如 MakeX 機械人編程證書、Makeblock SOB 編程老師認證計劃及 Ultimaker / Makerbot 3D 打印認證證書等,為學界的創科能力提供更客觀的標準。
朱嘉添主席也舉出其他例子,指出為配合國家發展,已有學校開始探索太空科技相關的教學方案。傳統的 Maker 活動如 3D 打印、鐳射切割(Laser Cut)等依然備受重視。此外,與科研科學相關的創科 AI project,也亦是不少學校的重點發展項目。他形容現時學校的創科生態是百花齊放。兩位教育領袖均認為,這些多元化的活動與更趨專業的培訓,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激發他們的潛能。
為了讓學生接觸更廣闊的科技世界,學校亦積極安排各類交流活動。朱嘉添主席表示,例如內地的太空交流其實非常之多,學生有機會參觀火箭發射基地或相關科技公司,了解國家在航天領域的成就。他坦言香港資源有限,而內地在此方面已非常成熟。
黃健威主席補充,除了內地交流,香港學生亦有機會走向國際舞台,例如到英國的 BETT Show 展示自己的創科作品。他特別強調,這些經歷的價值遠不止於展示技術本身,重點不只是自身的創科能力,而是應對不同情況的解難能力。他認為,學生在過程中學會的解難能力、溝通技巧和應變能力等軟技能,能讓他們終身受用。
推動跨學科學習模式,朱嘉添主席認為,絕對需要學校管理層帶動學校整個發展方向,包括在行政安排、教師人手及資源上提供十足支持。同時,亦需要打破學科壁壘。他觀察到,現時 STEM 教育概念正不斷擴展,涵蓋藝術(STEAM)甚至中華文化、精神健康等元素,旨在提供更整全的學習經歷。
黃健威主席也表示學校支持是非常重要,包括資源和人力的實際投入。他將學生參與創科比賽的過程比作參與音樂或體育訓練,教師學生同樣需要付出巨大心力及時間,學校需思考有否空間讓老師去指引學生。當然,前線教師本身的熱情更是成功推動創科教育的關鍵內在因素。他亦提及,政府、家長、大學及 AiTLE、HKACE 等專業團體的支持,對營造整體創科氛圍同樣重要。
在討論資源問題時,兩位均對政府可能因應財政狀況而削減創科教育相關資源表達了憂慮。黃健威主席表示,理解社會需要共渡時艱。但他強烈認為教育是長遠投資,特別是創科相關的資助,希望不要大幅減少。他指出,香港未來的經濟發展需要創科驅動,削減基礎教育階段的創科資源,影響將會非常深遠。
朱嘉添主席也認同共渡時艱的需要,並同時強調教育真是一個很長遠的投資。他回顧指出,過往政府在創科教育上的撥款,不僅讓學校師生受惠,其衍生的需求更惠及業界,催生了不少本地教育科技公司及創新解決方案,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生態。他擔心,如果突然間沒有新的資源給學校,學界將難以維持近年來的發展動力。
作為本地兩大資訊科技教育專業團體的主席,朱嘉添主席和黃健威主席亦簡介了他們所屬的協會。朱主席介紹,香港電腦教育學會(HKACE)至今已有 44 年歷史,會員包括中小學及特殊學校的校長和老師,主要服務學校、師生及家長。近年,學會致力配合國家與香港的創科發展方向,一方面促進學界與業界在 AI 等領域的對接,另一方面亦著重提升教師的專業能力以迎接新挑戰。此外,學會亦舉辦各類學生活動,並積極與業界夥伴合作,當中包括支持或合辦不同類型的創科比賽。
黃主席介紹,資訊科技教育領袖協會(AiTLE)成立超過 22 年,成員主要是學校的負責資訊科技老師及電腦科老師,近年更有不少學校負責 STEAM 及創科教育的前線老師加入。協會自然地聚焦於學校科技基建、資訊保安、課程發展、編程教育、以及近年興起的 STEAM / 創科活動,為師生舉辦工作坊、交流團和比賽等,例如像 MakeX 機械人比賽、MEV 新能源車比賽及 Spatial Computing(空間計算)相關比賽等,均是學界積極參與的項目。AiTLE 代表著中小學前線教師的聲音,積極了解業界想法,並支持所有對學界有裨益的活動。兩個協會均致力於凝聚學界力量,促進專業交流,為香港的資訊科技及創科教育發展作出貢獻。
Source:ezone.h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