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或許都有一個觀念,就是認定深海魚就沒有寄生蟲。其實這只風險比淡水魚低,但並非必然安全。早前在網絡上便流傳了一條影片,內容是在油甘魚內找出多條約長 10cm 的寄生蟲,部份更長達 30cm。
【生活情報】
除了吞拿魚、三文魚外,油甘魚也是一種頗受食客歡迎的刺身。不過早前一條影片顯示,從油甘魚身上有時可以多個小孔,這些其實都是有寄生蟲鑽入而留下的徵狀。片中把油甘魚切開後,抽出多條紅色活的寄生蟲,由於色澤跟油甘魚相近,如果做成刺身,食客又沒小心看清,其實很易吃進肚子。
據悉該條油甘魚的寄生蟲為「擬嗜子宮線蟲」(Philometroides seriolae),可生長至 40cm長。一條 30 厘米長的紅綫蟲可產出 600 至 800 萬條幼蟲,當中大部份會被浮游生物吃掉,其他油甘魚吃下浮游生物後再感染寄生蟲形成循環。人類如不慎吃了,寄生蟲及其分泌及排泄物可引致肚痛腹瀉及食物中毒。一般來說,油甘魚在春天會較易有這種寄生蟲,但至冬天則較少,所以影片指春夏不是吃油甘魚的好時候。
除了這種寄生蟲外,港人常吃的三文魚、吞拿魚等海魚,都有可能有「海獸胃線蟲」,可令人腹瀉劇痛、嘔吐及急性腸胃炎。據政府食物安全中心建議,可透過冷凍方式處理;把供生吃的魚類在 -20° C或以下冷凍 7 天;或在 -35°C 冷凍約 20 小時,將魚體內的寄生蟲殺死。
【網絡熱話】
2204867
Source:KACA Life